香港現在大概有四千條街道,大都有其典故、並記錄每一處的地理、歷史,文化及民族色彩等等。自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後,當年6月宣佈香港為自由港,並劃出維多利亞灣地段40幅公開投標拍賣,鼓勵商人投資發展樓宇,當時香港島人口約5000人。那時起,香港成為轉口港的地位已確立。這時期的香港街道大都先擬定英文街名,之後再譯成中文。而這些英文名字多為紀念港英重要人物,包括當時在任的總督、輔政司及工務局首長的姓名外,很多都以產商和社會領袖而命名。
現在讓我們回首去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1)以皇室為名的街道:
「皇后大道」 Queen’s Road
英國維多利亞女皇 |
1842年2月,香港開始建築位於海旁市中心的第一條馬路,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皇,叫Queen’s Road,起點在水坑口街。維多利亞女皇是「女皇」,應譯為女皇大道,但當時的翻譯員把QUEEN誤譯為「皇后」,所以得名「皇后大道」。港英政府曾於1890年澄清,但由於已沿用幾十年,所以亦無意更改中文譯名。其後皇后大道再向西區伸展,就分稱為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西。最後再向東伸展到灣仔之一段,叫皇后大道東。
當年建築「皇后大道」中及東西兩路時,把開山石塊投入附近海邊,成為現在的「新填地」。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
域多利道在堅尼地城西面,接連卑路乍街沿海向西伸展至華富道與薄扶林道。該公路是在維多利亞女皇時期約1910年代築建的郊外街道,初期叫「維多利亞慶典道」(Victoria Jubilee Road )。後來改為Victoria Road,但不知何故,中文卻改譯成了「域多利道」。
「域多利皇后街」Queen Victoria Street
域多利皇后街座落在中環街市旁。早年翻譯員把「Queen」譯為「皇后」,而不是「女皇」。亦沿用不改了。
「伊利近街」(Elgin Street )
伊利近街在1861年建成,由荷李活道曲折而上堅道,老香港無人不識。是以伊利近伯爵1861年到港而命名的,當年他指揮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以全權公使身份,簽署了「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九龍半島劃入英國統治之條約,就是他簽署的。
「英皇道」King’s Road
「英皇道」北角一段路 |
早年銅鑼灣天后廟對出的一帶都是海旁與沼澤,東面山頭很多都是石礦場,人跡罕至,亦未有馬路接連東面的各個灣頭村莊,如七姊妹村、掃箕灣村(即筲箕灣)、公巖(即亞公巖)等一帶。1857年英國規劃出的「四環九約」 之警察治理範圍時,銅鑼灣以東屬城郊地區,不屬市區範圍,也不歸納於維多利亞城的轄區。
1880時到二十世紀初,英商太古洋行開發東區,興建船塢、糖廠及貨倉等等,才開山劈石發展沿岸道路網。到1904年香港電車公司成立,行車路線從堅尼地至筲箕灣。但早年的電車路,由銅鑼灣沿英皇道往筲箕灣那一段是單軌的,亦只有一架電車來往。所以當時在筲箕灣要撘電車到中環,如果錯過了一架車,須苦苦相候,等它回頭才可乘撘。故此早年有「英雄被困筲箕灣」一句流行話。但當時這條由銅鑼灣向東走馬路並未叫英皇道。正式命名要等到1935年6月21日,是紀念英皇佐治5世的。
香港於二次大戰期間,曾淪陷於日軍手中。日軍將皇后大道中改叫「中明治通」,英皇道則改為「豐國通」。
「太子道」( Prince Edward Road)
太子道位於九龍,西起大角咀,直伸至觀塘。馬路是紀念1922年訪港的愛德華皇子而命名。初建成時叫宜華徑(Edward Avenue)後改為「英皇子道」(Prince Edward Road),戰後後再改中文名為「太子道」。 這個愛德華,就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英國皇帝愛德華八世,1936年他把皇位讓給其弟。
「公主道」(Princess Ms Margaret Road)
全名應是「瑪嘉烈公主道」」。她是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的妹妹,1966年應邀訪港主持「英國週」開幕典禮,當時港府把何文田區內的「楠路」改名紀念她。後來公主道擴建成為主要道路。她于於2002年中風病逝。(待續)
(香港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