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1日訊】(亞洲時報林綺慧8月20日報導)在歷代中共領導人中,鄧小平與香港算是頗有淵源。他堅持要從英國人手中收回香港主權,並構想出一國兩制,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明白香港的核心價值和特點;他的不少言論,都反映了這個精神。可惜的是,中國港澳系統以及治港班子在不少事情上的表現,都跟鄧小平的思考方向背道而馳。
鄧小平1984年10月2日在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特就香港問題發表談話,這篇談話主題是《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收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72至76頁。其中,鄧小平就“一國兩制”後五十年不變詳加闡述。
鄧小平當時指出:“由香港人推選出來管理香港的人,由中央政府委任,而不是由北京派出。選擇這種人,左翼的當然要有,儘量少些,也要有點右的人,最好多選些中間的人。這樣,各方面人的心情會舒暢一些。處理這些問題,中央政府從大處著眼,不會拘泥於小節。”
應該指出,鄧小平指定要“中間派”成為治港班子主流,很明顯是要在“認同中國主權”的前提下,吸納一批本來沒有親共產黨傾向的,中立性較強的社會菁英。從鄧小平強調“這樣,各方面人的心情會舒暢一些”,以及“處理這些問題,中央政府從大處著眼,不會拘泥於小節”的說法,更可佐證鄧小平欲以“中間派為主”路線,取信於香港民眾以至國際社會的用心。
可是,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似乎並未有切實執行鄧小平這種想法。回歸7年來,董建華大量委任了不少“親中議員”,被不少人指責為“用人唯私”。以1999年那次為例,在102名委員區議員中,董建華一口氣委任了39名“親中政黨”人士,再加上在地區選舉中有104名“親中政黨”議員;就這樣,“親中政黨”人士就壓倒了“民主派”人士,在區議會中推行“親董建華”的政策。負責選出香港行政長官的800人選舉委員會,更被外界指為小圈子選舉,委員固然不少“親中人士”,當然並沒有民主黨成員。鄧小平說過“也要有點右的人”,負責港澳事務的官員以至董建華,卻似乎並沒有將之放在心上。
另外,在1984年的同一篇講話,鄧小平又指出:“坦率地講,將來會出現什麼問題,我們也不清楚,但問題出現了我們會合情合理地處理。”
可是,香港回歸7年以來,連續兩年在七一回歸紀念日都有數十萬人上街表達對特區政府施政和社會現況的不滿,若中央和特區政府都能“合情合理處理問題”,為何還有這麼多人上街呢?
特區政府去年滿心以為在立法會有過半數議員支持政府,便不顧市民意願,堅持倉促就基本法23條立法,結果引發去年50萬人上街。市民不滿的還有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的護短作風,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加稅前買車,已被外界質疑他的誠信,事件曝光後他提出辭職,竟獲董建華挽留,董建華甚至稱讚梁請辭是 “高尚情操的表現”,結果,“梁錦松下台”成為去年遊行的其中一個訴求。
董建華另一個沒有“合情合理地處理問題”的事例,是在處理非典型肺炎疫情中備受責難的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董建華初期甚至委任楊永強為調查非典委員會的主席,醫護界和市民都批評是 “楊永強查楊永強”。即使楊永強在立法會今年7月4日發表非典調查報告中被點名批評,仍未提出辭職,不過最後由於一名非典死者家屬在電台中大罵楊永強仍在留是 “厚顏無恥”,再次激起非典患者、死者家屬不滿,楊永強才提出請辭。
董建華在尋求第二屆行政長官連任時,他的民望低迷,但仍獲選舉委員會絕大多數的706名委員會支持,在無對手下連任成功,結果他之後的民望和認受性更低。這個事例正正可以反映出,中央和特區政府沒有做到鄧小平所提出,在管治班子裡中間人士佔大多數的做法,反而大部份委任親中人士,以致未能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
對於鄧小平提出 “一國兩制”、 “五十年不變”的構想,外界普遍認為是權宜之計。其實,在鄧小平心目中,他要求香港維持“五十年不變”,也可能是讓某些香港非政治性的核心價值繼續存在,為中國內地起示範作用,讓中國進一步跟國際社會接軌。
曾在二十至四十年代多次經過香港的鄧小平,對香港作為中國窗口的作用十分清楚。鄧小平當初就是看重香港自由貿易模式、面向太平洋市場的優點,所以要極力保持這些特點,但香港回歸後,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科技網泡沫爆破、非典型肺炎肆虐後,經濟一直陷於低迷,加上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施政激起市民不滿,中央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幫助香港經濟,香港已經慢慢由面向國際變成依靠祖國,昔日的特點正慢慢減退,這跟鄧小平當年的構思大相徑庭。其中一個毛病的根源,正是因為治港班子裡面,中立的聲音太少。
鄧小平在處理香港政治問題上,確實是顯得較為保守;但他表明不須完全排斥不同政見;而跟共產黨並非同路人的“中間派”,更可主導港治班子。這種胸襟與識見,今日港澳系統的官員以及“治港班子成員”可會了解?(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