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二年級蘇俊穎 南縣善化慶安宮「小廟公」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8月2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美紅╱台南報導)家住台南縣善化慶安宮旁的蘇俊穎現就讀新市國中美術班二年級,七十八年次的他在學校是搬演布袋戲的風雲人物,回到家則成為慶安宮的「小廟公」︱義務解說員,家中的收納箱堆放著從三歲開始迷上的布袋戲偶,而今他則剛完成一幅大型的慶安宮水彩畫,畫中,門神的威武神態勾勒得栩栩如生。

將三級古蹟慶安宮視為自家後院的蘇俊穎,對於慶安宮的建築特色、歷史源流記得一清二楚,兩年半前慶安宮開始長達兩年的整建工程,為了滿足好奇心,他每天下課後都往廟裡跑,了解工人們如何整修,他看著工人在自家門前混合紅糖、糯米粉和泥土,打造廟埕廣場堅硬的地磚,當師傅敲碎不同顏色的瓷碗、切割不同弧度以便創作剪黏作品時,他更是看得入迷,師傅只好送給他四、五個瓷碗做為紀念。

蘇俊穎說,為了更瞭解慶安宮,他看遍所有介紹資料,廟宇整建完成後,自然而然肩負起義務解說員,附近的小學生寫鄉土調查作業時,都知道要找這位大哥哥幫忙。

透過翻譯,他甚至幫外國人導覽慶安宮,從廟門的龍虎堵、清朝石獅特色、窗戶的四隻蝙蝠象徵賜福開始,一路介紹廟門內的藻井典故,連四座柱子雕刻牡丹、蓮花、菊花、梅花代表春夏秋冬都一一詳加介紹,讓外國遊客稱讚不已。

蘇俊穎表示,慶安宮屬於傳統閩式建築,是開啟他藝術細胞的源頭,廟內每幅畫作、神像的雕刻他都一一審視過,尤其潘春源繪製的四聘,慶安宮內就有兩聘,分別描繪姜子牙與諸葛亮,每幅聘中都有分隔,左邊人物寧靜祥和,右邊人物表情較為嚴肅,而樓上的十八羅漢像,更顯示出古今師傅手藝的不同,從降龍羅漢的神態、手中握珠、腳下踏龍的型態,便可發現百年前的雕工細緻、生動,遠非現代匠師可以比擬。

善化國小代校長王輝保回憶,擔任美術老師時總喜歡叫蘇俊穎到黑板上畫畫,也許是因為從小生長在廟旁緣故,長期的耳濡目染下,俊穎相當熱愛鄉土文化,隨手就在黑板上畫出十八地獄圖,再加上他喜歡收集布袋戲偶,精緻的戲偶也培養出他對於人物姿態、神韻的細膩描繪。

王輝保表示,蘇俊穎對於傳統藝術相當執著,再加上有優異的美術天分,使得他的作品看似隨意,但線條卻相當生動,具有純真的美感,沒有廟中畫匠的匠氣,可說是富有靈氣的創作作品,此外,他從小沒有老師指導,全憑自己的觀察、感覺而作畫,在美感、藝術的追求上遠遠超越同年齡的小孩。

蘇俊穎花費月餘時間完成慶安宮畫作,讓慶安宮廟方人員驚豔不已,希望他能將畫作掛在廟裡,慶安宮委員洪獻章表示,蘇俊穎從小在廟旁長大,早已把慶安宮當成自己的家,街坊鄰居幾乎都認識這位小廟公。

內溝文史工作者黃耿國表示,蘇俊穎畫的媽祖像、慶安宮都有自己獨到的美感,想讓人不注意也難,再加上他的口才一流,在導覽慶安宮的過程中,鉅細靡遺的程度,都可以見識到他平日收集、閱讀資料的用心。

蘇俊穎從小便對鄉土文化情有獨鍾,除了對於古廟瞭若指掌外,也對布袋戲愛不釋手,經常登台表演,媽媽黃淑芬回憶,從三歲經過書局看到簡易布袋戲偶,俊穎便像著了魔,開始長達十年的收集。

蘇俊穎說,以前賣給小朋友的布袋戲偶,是用塑膠頭加上布料縫製的衣服,可以塞進書包裡到學校玩耍,後來慶安宮每逢節慶邀請布袋戲團表演,他則撿取被淘汰的戲偶,回家用針線、亮片、珠珠重新縫製、修補,國小六年級時,他在百貨公司看到三百元一個的戲偶,陸續買了史豔文、黑白郎君、苦海女神龍等二十多個戲偶,目前共有三十多個造型不同的戲偶。

蘇俊穎回憶,小時候老師為獎勵他,送布袋戲偶素還真做為獎勵,黃淑芬也調侃兒子,把布袋戲偶當成唯一珍寶,街坊鄰居笑著說,這些布袋戲偶可是蘇俊穎的「娶某本」,閒雜人等還是不要接近的好。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泰學者分享奇景:地震時魚類在海床集體避難
專家透露你在遊輪上不想聽到的暗號
物價漲至少2倍 朝鮮人購物要帶一背包現金
科學家發現「星震」音樂 有助了解銀河系演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