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袁文編譯報導/據德國南德報報導,德國統計局最新公佈數據顯示,自政府2002年正式啟用歐元作為流通貨幣到目前為止,物價平均增漲了百分之三點三。在德國馬克最後使用時期,也就是1999年下半年到2002年,物價平均上漲率為百分之四點三。這說明歐元使用時期內,物價增長速度比馬克最後時期反而放慢了約百分之一。此數據又一次駁倒了德國消費者普遍的想法:歐元並不是物價「飛漲」主要原因。
自從歐元引進以來,德國大多消費者普遍感到物價上漲的壓力。他們將歐元(Euro) 戲稱為「貴元」(Teuro)。並多次向政府官員抱怨,發洩心中不滿。特別是2003年初,民情高漲,某些議員甚至在他們的私人網頁設置論壇,專門討論物價問題,給民眾提供一個宣洩心中不滿的平台。
如今,按照德國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來看,物價上漲形勢並不像民眾想像的如此不盡人情。到現在為止,食品與不含酒精飲料的價格只上漲了百分之一,速度相當緩慢。
2002年初,消費者曾一度抱怨水果與蔬菜的價格大幅度提高。但這並非歐元的過錯,而是水果蔬菜進口地--歐洲南部突發寒流所致。在馬克使用後期,瘋牛病與各種瘟疫使肉價升高許多,歐元發行後,肉類、蛋類與牛奶製品的價格還有所下降。
那麼,什麼原因使消費者感到如此壓力?讓德國人感觸最深的恐怕要數煙草與醫藥系列產品了。由於煙草稅增收,與德國醫藥健康系統改革,此兩類系列產品價格比馬克時期分別增高了百分之二十九與百分之二十。
而真正隨著歐元引進盈利的是服務性行業。如今,誰想修車、修鞋、住旅館、進餐館用餐、請清潔工、做衣服、理發、看電影,要比以前多付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六的費用。誰敢進球場看場足球賽則要做好為每張門票多掏百分之十五的心理準備。
德國聯邦銀行行長在一次採訪中說,歐元引進後,德國經濟狀況不良,社會福利減少,假幣大量上市,這些因素都給廣大消費者造成物價隨歐元使用升高的錯誤印象,影響了歐元的聲譽。
現在,許多服務行業已經不再像初期那樣漫天要價。雖然,部分老百姓始終咬定歐元引進給消費者帶來了許多弊處,但德國統計家們卻在急聲呼籲,還歐元清白。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