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2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李永燕8月12日報導)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北京或是深圳,你會看到什麼呢?西裝革履的人們揣著款式各異的手機,步入富麗堂皇的摩天大廈;站在街頭,豪華轎車呼嘯而過;這裏正講述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奇蹟。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繁榮景象,任何讀過書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中國改革開放後,創造了驚人的財富。這輝煌的背後的另一面,卻常常被人忽視。中國農村還有大量貧困人口,衣不遮體、食不裹腹。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仍有3000萬人年收入低於77美元(637元人民幣,即政府所定的貧困線),另有6500萬人年收入不到106美元。也就是說在近13億人中還有1億生活得相當艱辛。
實際上,中國的貧困問題遠比官方所說的嚴重。如果採用一天一美元的聯合國標準來計算,中國的8億多農民都在貧困線上掙扎。去年農村人均收入只有317美元(也就是每天0.87美元),比國際標準低13%。此外,依賴最低生活保障金過活的城市居民還有2160萬。
不過,導致貧困的原因除了自然環境惡劣(貧困地區的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和中國缺少針對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福利制度,最主要恐怕還在於政府扶貧不力,沒把窮人的生計放在心上。
中國中央政府稱,過去的20年(1983-2003)中扶貧項目總共得到了131億美元的撥款。聽起來這筆錢可以辦不少實事,但實際情況是去年貧困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80萬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數字)。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公布的貧困人口數字首次出現不跌反升。
與國際組織20年來總共向中國提供的516億美元的資金和援助比較,中央政府似乎顯得太小氣了。僅青海省就獲得了9042萬美元的海外捐助,相當於中央政府給其兩年的撥款總額。
是中國政府也揭不開鍋嗎?看看下面這組數據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從1979年到200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由3624億元人民幣,增加到11.69萬億元人民幣,扣除價格因素,增長了8.4倍;同期,全國居民消費水平年均增長7%;按現行匯率計算,2003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90美元。問題是財富並不是如此簡單地平分到每個人手裏的。GDP這個大蛋糕,農民僅僅分到了很小的一塊。1986年到2003年,農民收入僅增長7.5倍。同時,自1997年起,雖然GDP大幅增長,農民年收入增長卻不到5%,而城市人均年收入增幅近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1左右,擴大到今年的3.24:1。
在今年的政府預算中,國防開支得到250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46%;北京奧運場館建設預算14億美元,而扶貧款只有36.1億美元。為了彰顯大國風度而修建的形如“鳥蛋”的國家大劇院項目投資也有4.6億美元。據一官方媒體報道,每年公款吃喝也超過了121億美元。,為了顯示大國地位,中國在今年的世界扶貧大會上“慷慨解囊”,宣布向非洲發展基金和亞洲發展基金捐資1億美元。
在大會開幕式上,中國總理溫家寶指出:“發達國家有義務和責任更多地援助發展中國家”。他說:“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往往處於不利地位,發達國家應更多地關注這些國家的困難,向他們提供更多的官方援助,進一步減免債務,加快技術轉讓,摒棄貿易保護主義。只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貧困國家的經濟得到發展,在全球範圍內減少貧困的目標才能實現。”
更滑稽的是,在中國許多貧困地區,扶貧款項竟被用作“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重慶市的巫山縣是個國家級貧困縣,每年靠國家的363萬美元扶貧款維持。該縣卻決定拿出4800萬美元在長江邊建一座比美國自由女神像(91米)還高的巫山女神像(138米)。如此“魄力”,令人詫異。
眾多百姓無法從經濟奇蹟中獲益,中國發展縱使再快,又有何用?餓著肚子,就算中國宇航員成功進行太空行走,又能給仍未脫貧的百姓帶來多少民族自豪感?當農民們因城市化發展而失去土地並沒有得到相應補償的時候,這些“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又在哪里呢?(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