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燕青報導) 中國目前正面臨著嚴重自然災害的威脅:六月以來,已經有580多人在洪水中喪生,六百萬公頃農田被淹。與此同時,青海和甘肅的數百萬畝草原受到蝗災侵襲。其他一些省份則乾旱嚴重。專家指出,中國的自然災害導致更多的人陷入貧困,然而這些天災其實也是人禍。
*水利工程失修加大天災損失*
美國[卡內基基金會]中國項目負責人裴敏新博士說,近年來,自然災害對中國老百姓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這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中一方面是政策的導向問題。
他說,“近年來,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比80年代要更嚴重。這就說明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是自然災害比以前更嚴重了呢,還是由於其他的原因,造成農民的經濟損失更嚴重?據我個人分析,自然災害比以前更嚴重,這可能是一個因素,但這不是決定因素。使農民經濟損失越來越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村水利工程的失修,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少,(這就使得)一般農民的抗災能力相對減弱。”
*幹部腐敗削弱抗災能力*
裴敏新說,另一方面,各個地區農村幹部的腐敗是導致農民抗災能力非常脆弱的一個主要原因。一旦有任何自然災害情況出現,災區農民的生活水平就明顯地大幅度下降,其中一個原因是救災物資、款項常常被基層幹部挪用,使真正的災民得不到救濟。
*改善預報系統和通報機制*
國內外分析人士認為,雖然自然災害情況難免,但是預報系統大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使普通百姓能夠有時間做好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準備,來對抗災害。中國出版的英文的中國日報刊登評論文章說,中國目前的信息傳達系統只是局限在政府幾個部門之間,沒有及時通報老百姓的機制。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張曉波博士說:“關鍵是信息系統。你有自然災害了,大家得知道。這樣的話,市場內部能有個調整。中國雖然自然災害多,但有一個優勢,就是說中國比較大,如果局部有災害,但是全國沒有的話,很容易來幫助那個地方。”
*保險系統不實際 外國公司肯參與?*
中國政府下設的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人表示,要在兩到三年內,借助美國、日本等國的經驗,建立一個自然災害保險系統,抵禦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但是卡內基基金會中國項目負責人裴敏新博士認為,這不大可能行得通。他說,“我認為就是要靠保險來解決災民的生存能力,或者是給他們提供經濟上的補償,恐怕並不是一個很實在的一種做法。”
裴敏新說,中國政府所表示的希望外國公司廣泛參與救災保險計劃的想法,是很不實際的。
他說,“外國保險公司首要的目標是要賺錢,而中國農民是經濟地位最低的一個群體;它許多地方連生存都成問題,怎麼能夠拿出錢來買這種保險?而且這種保險,對外國人來說,他是否有很厚的利潤來賺,這都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我想如果我是外國公司的話,我首先會把目標放在中國的城市的中產階級,比如說給他們提供汽車保險,人壽保險,醫藥保險,這些呢,我肯定能夠賺。但是要我從國外來向幾億農民兜售自然災害保險, 我看這恐怕只是一種異想天開的設想。”
裴敏新博士另外還指出,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開展自然災害保險業務,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舞弊現象。
*恢覆水利建設*
他說,改善中國的自然災害狀況,一方面要在全社會範圍內,注意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應該恢復近年來被忽視了的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他舉例說,中國清華大學學者胡鞍剛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八萬四千個水庫當中,有三分之一都年久失修,操作起來危險性很高。但是,中國政府這幾年,只是對象長江三峽這樣的引人注目的工程項目下力投資興建,但是對那些不那麼引人注目的、地方上的小型項目和工程,沒有注入多大的投資和注意力。
*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嚴重不足*
對此,[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員張曉波博士也表示,中國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嚴重不足。“你不光是自然災害,還有教育、公路、電力等等,城市和農村差別太大了。”
他說,“農民居住得很分散,沒有遊說政府的力量,從學者的角度,有一點良心,講一講這方面的問題,讓大家知道社會上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從效益上來講,如果在農村都通上電,那麼農村的需求也就會增加,把城市裡的生產過剩也解決掉。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強媒體的監督,讓農村的投資不足這種情況,讓大家都知道。”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