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田園綜合報導)7月2的倫敦金融時報載文說,7月1日發生在香港的50萬人大遊行向北京當局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北京壓制香港居民對民主渴望的企圖未能奏效。
2003年7月1日,香港居民為反對港府無視人民呼聲,準備強行啟動「23條」立法舉行了大遊行,參加人數超過50萬人。這一人數同北京當局事先估計的大相逕庭,引發中共當局的震動,不再敢漠視香港民意。當局還給香港種種經濟上的好處,試圖安撫和分化香港的民心。比如,去年夏天中共同香港簽署了一攬子促進自由貿易的協定,還進一步開放了大陸遊客赴港觀光,即所謂的自由行。中共高層更是頻頻表態,支持在港民望很低的董建華。但是,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用經濟實惠來掩蓋政治上的倒退。
在中共政府的刻意推動下,香港的一些經濟指標開始回升。失業率由去年的8.7%降低到7%,GDP增長據說有望從去年的3%達到今年的6%。但是,經濟的增長並不能挽救董建華的民望。董自從強行推動23條立法以來就跌入民望低谷,他的支持率一直都沒有超過50%。
北京中共高層早已清楚明白地否決了2007年在香港普選特別行政區長官和2008年普選全部立法會議員的可能性。然而在以後幾個月中,北京可能面臨很多挑戰。9月香港將舉行立法會選舉。半數席次將首次由直接選舉產生,這很可能導致許多支持民主的人士進入立法會。儘管香港立法會在香港政治體制中作用有限,但民主派的壓力對董建華是不可低估的。
北京當局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如何應對香港民主派人士。近來,北京對待香港民主派人士的態度有所鬆動,以對話的建議代替了早些時候的攻擊。分析人士認為,增強與人心所向的民主派人士的聯繫,顯然是北京取悅香港民眾的最好手段了。金融時報引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安東尼‧鐘(音譯)的話說,(北京的)出路取決於當局是否能對民主派人士有新的認識。雖然民主派人士在北京的懷柔政策下有所分化,但這次71遊行卻又極大地振奮了民主派的士氣。金融時報引述李柱銘的話說,香港人民需要民主,北京當局必須接受這一香港民意。
北京官方報紙刻意對香港遊行視而不見,保持低調。一些報紙只是說香港71「有一些市民遊行」,並引述一位沒有具名的北京中央政府官員的話說,中國希望香港「繁榮」。這位官員只是溫和的指責遊行中有一些口號「不合適」,並一如既往的把這次遊行歸咎為香港「一小撮」人。顯然,北京對遊行中的主要口號「還政於民」感到不快,其克制說明它害怕在9月立法會選舉之前再次激起香港民意反彈,使大量民主派人士進入立法會。這是北京更不願意看到的。
國際社會一直在嚴密關注香港的局勢。金融時報引述美國駐港總領事凱斯(James R. Keith)的話說,香港71遊行是一次「民主的強力展示」。金融時報認為,北京一再打壓香港人民對民主的渴望和追求,可能最終導致香港對北京政府忠誠度的下降。@(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