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九日電)中國在「電荒」危機下積極推動大型水電工程,然而這些維持經濟開發的項目,卻衍生出一千萬名陷入貧困危機的庫區移民。
四川省地質勘察開發局總工程師范曉直言,大型水電工程雖然創造了鉅額財富,但是庫區移民生活依舊貧困,這個問題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中國西南水電大開發的普遍問題。
中國青年報報導,范曉與中國水資源問題專家馬軍等人剛結束對川西北多個大型水電工程的考察行程。他們對於大型水電工程漠視庫區利益訴求而引發新的貧困問題多有感觸,認為庫區移民成為國家發展的犧牲者。
范曉舉例說明,正在建設的大渡河上最大水電站|瀑布溝電站,涉及移民超過十萬人,位在庫區內的漢源縣城要全部搬遷。受影響的城鎮居民和農民,原本生活在較富庶的河谷、壩子和平原上,現在都要搬到生產和生活條件很差的地方,而他們得到的補貼遠不夠買新房。
當地政府對於城鎮居民的鋪面房怎樣補貼「沒有說」,對於農民將要搬到那裡生活「也沒有講」。
范曉認為,中國多年來形成了一個怪象,認為修大工程是國家需要,政府怎樣定,百姓就怎樣做。其實國家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所有大型工程受影響社區群眾都有知情權,都有參與和發表意見的權利。
范曉指出,例如四川省政府特批瀑布溝水電工程開發商可以最低標準給移民發補貼,這就有「企業行為和企業利益被國家需要所掩蓋」的嚴重問題,以脫貧、發展為目標的水電工程,因此適得其反,甚至使一些原本較富裕的農民陷入貧困中,十分不公平。
雲南社科院專家于曉剛則舉例說,雲南漫灣電站建設前,是由當地政府「替」農民跟水電公司簽訂協議,很好的生存條件低價賣掉。直到後來,看到庫區移民日益貧困、生計無著、就業無門,很多人靠撿拾垃圾維持生活的悲慘處境,縣鄉政府官員才醒悟。然而,政府官員只是後悔,真正受苦的卻是上萬移民。
馬軍對此指出,移民問題不是給一筆錢就能一了百了。發給移民的錢通常夠用一兩年,以後沒了生計,必然陷入貧困。像漫灣的一些移民完全失去土地,雖被改了城鎮戶口,卻領不到城鎮貧困補助。多數人沒什麼文化,就業機會很少。這些問題,水電公司不考慮,政府官員事前也沒想到,現在全壓在農民頭上,包括瀑布溝即將移走的十萬人,也同樣面臨這些難題。
馬軍進一步指出,五十年來,中國大型水電工程共產生一千六百多萬移民,其中有一千萬人處於貧困中。世界銀行提出的原則「移民搬遷後的生活不應比搬前差」,以此基準,中國目前的搬遷補貼標準顯然過低。
馬軍建議,各地政府需要對大型工程建立一套程式,將移民利益和未來發展問題全盤考慮。包括當地居民使用原來小電站的電價較為便宜,現在改建大電站卻負擔不起電價,甚至因為山谷未建設電線而無電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