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紐約7月20日訊】上個月﹐彭博市長發誓要將紐約市的無家可歸者減少三分之二。市府將建立一個廣泛擴大的項目規劃﹐該計劃將新房屋與大量的社會服務相結合。
二十年來﹐這一被稱做「支持性住宅」的項目主要服務對象是單身人口﹐他們中大多數有嚴重的精神或生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愛滋病。彭博政府嘗試讓這一項目能夠使家庭﹐有犯罪前科的人和以前住庇護所的人都享受這一項目所帶來的福利﹐他們中許多人在醫療和經濟需求上有非常大的困難。
市府官員承認﹐他們的計劃建立在直覺基礎上﹐因而不一定有科學性。獨立調查發現支持性住宅對長期流浪在街頭﹐精神上有問題的人有效﹐可以節省稅金﹐否則這筆錢將被用在醫院急救上。但是這一計劃是否對家庭或無家可歸者有效的調查很少。
市無家可歸服務專員琳達‧吉布斯表示﹐只有新房屋建成後﹐他們才能判斷出房屋對單身者的作用。并且相信其他需要求助的人口也會從這一模式中受益。
彭博政府的想法反映出早期支持性房屋努力的成功。1980年代開始興建的單身支持性房屋對1990年代紐約市街頭無家可歸者人數降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在數量又開始上升。紐約市是第一個啟動該計劃的城市﹐這一計劃是全國多數城市處理街頭無家可歸者的主要方法。
這一項目要求承租人所住公寓與提供服務者距離要近。比如﹐享受公寓津貼的人要與社會工作者和精神病醫師和醫生住一個樓里。盡管房客簽租約﹐並且付一部分租金﹐但要遵守規定﹐包括必須接受社會工作者的強制性監控或接受藥物治療。
全市五個區目前有20,000套支持性住宅﹐多數是給那些有嚴重問題以致不能獨立生活的個人。市政府決定另建12,000套﹐盡管沒有說會耗資多少和為哪一類人建造。
近幾年來﹐城市庇護所的人口激增﹐達40,000多人﹐包括8,700個家庭﹐關心無家可歸者的社會活動人士建議將此項目推廣至單身人士之外。津貼房本來就不夠﹐城市統計數字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無家可歸家庭過去十年曾分到過津貼房﹐如今再次流离失所。活動人士建議將12,000套住房中的1,500至 2,000分給家庭。
但是﹐支持性住房的費用十分昂貴。一個單身者﹐政府得每年出資(通常是市﹑州﹑聯邦政府都出一部分)$16,000﹐而一個大家庭則是$30,000。相比之下﹐享受津貼優惠的一個六口之家每年花費政府近$18,000。
不過在生活壓力大的紐約市﹐有身心疾病的市民不妨考慮一下這些支持性住房。(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