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日訊】日前我收到一封印度來信,寄信人是「達賴喇嘛普世責任基金會」的秘書長Mehrotra先生,他在信中告知我這個基金會的背景和工作情況,希望我訪問他們的網站,參與他們的活動。
普世責任基金會的宗旨和使命是,弘揚以尊重、鼓勵信仰和實踐的多樣性的胸懷來承擔的普世責任,弘揚並力求把這種責任感轉化為社會變革和個人幸福一種方式。對於達賴喇嘛,這象徵著他超越自己的作為傑出佛教僧人的角色和西藏政治議題,去更廣泛地關注世界。
這個基金會是達賴喇嘛在198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用他的獎金建立起來的。之所以名叫「普世責任基金會」,是因為在達賴喇嘛的思想中,「普世責任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當年達賴喇嘛在諾貝爾獎獲獎演說中,就提出「普世責任」的問題,他認為:「由於我們共享地球這個小小的星球,所以必須學習在彼此之間,以及與自然之間,用和平融洽的方式共處。這並不是一個夢想,而是必須如此。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是彼此相依,無法再以孤立的社會來生活,也無法忽視在各個社會之外發生的事。」
「我們真的沒有別的選擇:我們不只必須發展出地理上的普世責任感,也要對地球所面臨的各種議題產生普世責任感。責任不只在於國家領導人,或是被任命、推選做特殊工作的人,而是在於我們每一個人。」
自此之後,達賴喇嘛用藏語、英語,在世界各國演說時,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普世責任感」。活佛的這個觀念來自何處?這個觀念與我們俗人又有甚麼關係?
只要對佛教有一點瞭解,就可知道,承擔對有情眾生的普世責任,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基本理念,即「普渡眾生」。「普渡眾生」的思想,促進了人們對社會的現實關懷,產生一種責任和義務的意識。佛教的倫理包括世俗倫理和宗教倫理,大乘佛教在修行上,強調把出世法和世間法結合起來,甚至更重視世俗倫理。
高僧大德的人格魅力,就在於追求理想,關懷社會,以崇高的奉獻精神去實踐超越的愛,體現了平等慈悲的精神。佛教徒認為,俗世的人無一例外地處在「無明」和無盡的業報輪迴中,個人的歡愉轉眼成空。因此,達賴喇嘛說:「如果能瞭解我們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人類,都在尋找快樂、試圖脫離痛苦的話,會非常有助於發展四海之內皆是兄弟姊妹的感覺--以愛和慈悲的溫暖來對待別人。」
在達賴喇嘛的「普世責任觀」中,既有對靈魂歸屬、涅盤的終極關懷,也有當下關懷,包括對現實政治、基本人權和環境的關注。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只發展經濟,沒有一種以利他主義為基礎、對整個世界有益的責任感,去注意生態問題,那麼世界經濟遲早要陷入極端困難的逆境。
在當今中國人文精神匱乏,物慾滾滾的時候,達賴喇嘛卻在孜孜不倦地傳播他的的普世責任觀。但願世人還有一雙傾聽的耳朵,去傾聽這空谷天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