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澤霖編譯】紐約時報7月14日報導了一個嬰兒在都市裡出生的故事﹐下面是來自母親的部份回憶。
時間是早上8點41分﹐我們決定到火車上去。
交通預報說林肯隧道塞車45分鐘﹐我也知道我們一旦排在長龍的尾部﹐等待的時間一定還要長。我可不想看到我老公頭上青筋暴跳﹐一路煩惱地開赴我們的目的地 – 位於98街和第五大道的西奈山醫院接生產房。從我們在新澤西橡樹林的家裡去那兒﹐如果不塞車﹐平常也要45分鐘。
早上7點15分﹐我的羊水破了。我跌跌撞撞地來到浴室﹐還好﹐老公彼得還沒去上班。我告訴他﹐別去了﹐跟你那個重要會議拜拜吧﹐我們要去生老二了。
我們上了8﹕57的中城直達火車。每隔五分鐘﹐我就問彼得幾點了﹐這樣我就知道宮縮是否越來越近了。火車上有人問﹐“你是不是要生產了﹖”我說是的﹐我們就談了些生孩子的好處和公共交通是多麼偉大。當我們最終抵達賓西法尼亞車站時﹐所有的人都松了口氣﹐臉上都陽光燦爛起來。
在第八大道﹐出租車還挺快﹐所以我就沒讓彼得去嘗試那些完全可以理解的加塞兒﹑切入﹑搶道等英雄主義行為。我們沒告訴司機我們要去醫院﹐或為什麼去醫院﹐怕他受不了﹐會玩命地亂開起來。不管如何﹐10﹕30分左右﹐我們抵達醫院。還好﹐宮縮還沒有太頻。
一路上﹐我都在打毛線活﹐給我自己的一件毛衣加袖子。我用的是一直用的針﹐但後來﹐我發現這一路織的東西針角特密。看來在臨產的時候﹐你的人生準則還是會有點變化的呀。我想就讓它那樣吧﹐不改了﹐權且作為一個紀念。
我們的兒子﹐“嘟嚕”(Drew)﹐于下午兩點誕生。如果他也象其他男孩子那樣喜歡火車﹑汽車﹑和其它帶輪子的玩意兒(好象他們都是那樣﹖)﹐我將會告訴他﹐一輛通勤火車和一輛簡陋的黃色出租車為歡迎他光臨紐約立下了汗馬功勞。
美國的醫院很多。除各种大型私立、公立醫院外,還有不少醫生診所。一般情況下,人們通常去醫生診所看小病。由于語言、經濟,以及一种莫名的怕與老美打交道的心理,在美國的中國人更是多去這里中國醫生開的小診所。
美國的公立醫院人滿為患,因為公立醫院為政府所有,由于屬于政府,醫生倘若出醫療事故被病人告上法庭,最後賠巨款給人的也是政府,故而醫生不像私立醫院那樣謹慎小心,對病人百般盡心。有名的私立醫院也聚集著最有名的醫生,這些醫生邊研究,邊看病,既是醫生,又是學者,因此在一些尖端疑難手術或醫治方面,總是遙遙領先。值得一提的是,與在中國看病不同,這些美國私立醫院沒有什么挂號手續,也絕不可以隨時走進去要求見醫生。所有看病必須事先打電話預約,有時甚至得提前兩星期預約。
紐約的一流產科醫院還包括位於69街的紐約長老會醫院(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525 East 68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21和紐約大學醫學院(NYU Medical Center, New York)550 First Avenue New York, NY 10016。(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