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八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最近完成對三十一個省會城市的調查發現,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城市民眾認為處於社會中間層的人數偏少,而處於下層人數偏多。顯示中國城市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兩極分化趨勢。
中國經濟時報報導,趙延東表示,與西方社會安貧樂道及生死有命的自我安撫、自我認知相比,中國城市公眾的主觀階層意識狀況及對現狀不認同是危險的。他說,即使社會成員總體的生活水準已達到相當水準,但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並不認為自己處於社會中間以上階層,很難說這個社會是一個穩定的、豐裕的社會。
趙延東在報告中提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公眾的階層意識呈現向下位移趨勢,這種趨勢與當前中國社會中間層缺失的客觀現狀相符合。
課題組對三十一個省會城市公眾進行的經驗社會調查所得數據顯示,中國公眾的主觀階層認同情況與其他各國相比,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最明顯的特點是中國自認為處於社會中層的公眾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較低,其他國家中自認處於社會「中層」的比例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這個比例在中國卻僅為百分之四十六點九。
二、另一明顯差異在於中國公眾中認為自己處於社會下層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國家,這在中國佔百之十四點六,而在其他國家最高也僅為百分之九點。
三、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公眾中自認為處於高層和「中高層」地位的比例並不算低,而且自認為處於高層的公眾比例百分之一點六,僅低於德國百分之一點八、美國百分之一點六。
趙延東在分析調查結論時說,中國城市公眾自我階層認同有向下偏移的傾向,但是這種偏移並不是一種整體結構的偏移,而是因為中國自認為位於社會上層和中上層的人數比例與其他國家基本持平。
也就是說,這種向下的偏移主要表現自認為處於社會中層的人偏少,而自認為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數相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