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8日訊】台商必須分散風險,並不是要放棄中國市場,而是考慮在中國之外,拓銷全球營銷管道。根據經濟部分析,以印度、越南為主的東南亞經濟圈、剛併入歐盟的中東歐、國民所得日益增加,且有被納入美洲自由貿易區利多的中南美洲,都是台商可以積極佈局的新興市場。
幫助中國經濟創造榮景的台灣企業,在陳總統連任之後,似乎成了中國發洩憤怒的對象,先點名威脅挺扁企業,繼之恐嚇要對台灣實施經濟制裁,不友善與忘恩負義之舉,除了顯現不需再對中國成為市場經濟抱太多期望的事實外,台商也應趁此機會重新思考分散風險,將投資重心轉往新興地區,更應將市場放在遠比中國更大、更穩定的歐美自由貿易區市場。
* 刁難台商 動作頻頻
早在點名奇美電子董事長許文龍之前,中國國台辦五月二十四日就已公開表明不歡迎台商在中國賺了錢回台支持台獨,開始「懲罰」支持陳水扁的台灣企業,其中包括選舉前發表挺扁廣告或言論的第一金控及廣達電腦等。台灣銀行公會在選前發起金融界挺扁廣告,簽名的金融界負責人,已被中國列入不受歡迎的黑名單;第一金控董事長謝壽夫與總經理蔡哲雄原定五月初赴北京,由第一銀行高層主管與中國銀行簽訂策略聯盟合約,因中國拒發台胞證,被迫取消行程,策略聯盟合作案亦無限期延後。另一位在廣告上簽名的民營銀行負責人最近赴中國,但須事先向對方解釋是支持金改而非挺扁,才獲准成行。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選前兩度與扁同台,而且總是在公開場合特別在外套配戴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勳章,傳聞選後出入中國過關時遭到留難。
總統選舉後,中國曾派出多達四十名負責稅務、環保、公安、勞工、海關、外匯等十餘個單位的官員,進駐奇美鎮江廠稽核一周,就連奇美與中國廠商合資的其他小型廠亦受波及。華南地區台商透露,選後中國在台灣投資案審核上已有所緊縮,審核前會先調查台商的政治立場。台南一家鋼廠日前有意赴福建投資,當地政府私下向其他台商「摸底」,更表明若是政治立場偏綠,就會以限制鋼鐵業投資為由,拒絕「政治立場不合」者投資。
* 制裁手段 早有預謀
香港《明報》報導,北京先前確曾徵詢有關人士對制裁挺扁台商的看法,而這項決策早在三二○大選左右就已經定案。以現今兩岸緊張態勢來看,北京高層已形成決策,先針對在中國投資的獨派台商,許文龍等肯定列在第一波,只是何時啟動。先前北京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和過去多年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做法有關,北京當局認為一方面可以「以商圍政」,同時可以繁榮中國經濟,驟下決定,地方政府的財務也會大受影響;但是,近來兩岸形勢發展,讓中國認為「經濟發展」仍輕於「統一台灣」,遂於五月二十六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發表〈揭穿台獨包裝〉的評論文章,指陳水扁的「五二○講話」故伎重演,企圖以華麗的辭藻掩蓋其台獨立場,陳水扁包裝再「精美」,文字遊戲玩弄再老到,也掩蓋不了其台獨分裂本質。文章指陳水扁絕口不提「一個中國」,卻奢言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擬訂「兩岸和平發展綱領」。這些都是煙幕彈,其如意算盤是追求兩岸的「和平分裂」。
以企業經營角度觀之,選後兩岸關係趨向緊縮,中國當局點名不歡迎綠色企業,再加上中國當局宣稱將進行降溫的宏觀調控,中國市場風險再度升高。新任經濟部長何美玥上任後即點名印度、東歐及其他我可享有優惠待遇國家或FTA的軸心國家等,作為未來重點市場,由投資帶動出口,以分散我對中國市場依賴。雖然經濟部評估近來中國一連串打壓台商的動作,應是短期作為,不致於形成長期對台政策,但已同時凸顯出台商投資過於集中於中國的經營風險;經濟部今年將更積極展開海外拓銷,協助台商前進印度、中東歐和越南等地,以增加貿易帶動投資方式,分散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賴。中國最近對明白表達政治立場的台商,除以媒體點名批判外,還以頻繁查稅等方式干擾,雖然中國並未具體承認這些動作,但這種「真真假假的言論」已經形成台商在中國經營的風險之一。台商有必要正視中國經營風險日益升高,企業必須擴大布局範圍。
* 中國對外貿易 糾紛增加
目前,中國除了宏觀調控造成經濟短線起伏波動增大的不利經營因素外,近來頻頻遭遇其他歐美國家的反傾銷控訴,也是不利台商集中布局的原因之一。以台商普遍利用中國低廉生產條件做為出口加工主要基地的經營方式,未來中國在與其他國家貿易摩擦糾紛不斷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直接牽累。台商必須分散風險,並不是要放棄中國市場,而是考慮在中國之外,拓銷全球營銷管道。根據經濟部分析,以印度、越南為主的東南亞經濟圈及剛併入歐盟的中東歐、國民所得日益增加、且有被納入美洲自由貿易區利多的中南美洲,都是台商可以積極佈局的新興市場。
* 新興市場 值得介入
不可否認,中國因為有同文同種優勢,往往成為台商向外布局的第一考量,但其他新興區域市場的發展潛力並不亞於中國,如工資和中國同樣低廉,但勞工素質卻遠高於中國的中東歐,就是台商前進全球最大經濟體歐盟的重要前哨;軟體工業發達,民生工業卻急待開發的印度也是台商可以發揮之處;加上經濟部今年將有多批貿易拓銷團前往這些地區,以「貿易帶動投資」,政府單位更允諾將會積極透過駐外單位收集這些新市場的風險資訊,協助台商前進布局,目前主力放在中國的台商不妨多加考慮。
新任經濟部長的何美玥,日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台灣產業要以全球化為佈局,而非以中國作為最終市場,如此就不必擔心經濟安全。我國是以政府力量在管理兩岸產業分工,若只把中國當作轉口地,登陸投資的風險不大,但將之視為最終市場,就會有很大的風險。所有的經濟往來,建立在互利基礎上,中國也需要外資幫助製造就業機會,台灣則必須評估,一味登陸是否對原有生態造成衝擊,雞蛋不需要都放在中國。針對兩岸經貿依存度甚高,經建會每個月都做出一份兩岸經貿監測報告,就細部項目來評量台、港、星、韓四地在中國投資狀況,每項產品出口競爭消長情況,提供最細微資訊,發現台灣的機會。
既然政府已開始積極作為,飽受中國政商不分的台商或應靜心思考,給自己更多機會。
轉載自《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137期 (2004.6.10), 頁16-18。
作者揭陽是資深媒體工作者。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