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8日訊】(啟事:全球紀念“六四”十五周年籌委會舉辦六四征文活動以來﹐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天安門母親丁子霖教授對籌委會表示,她很高興地看到有如此多親身參与八九民運的學生与市民公開站出來見證大屠殺。征文活動將延期到6月20日正式結束,不日將會公布征文評選結果,并歡迎各界對提供寶貴意見。有關詳情,可上www.global64.com查詢,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六四“時期,我在中國南方某研究所工作,不能親眼目睹當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情形,但通過天線能收看到電視和收听香港電台。當我在電視上看到英雄的學生們為了反腐敗而絕食,期待用自己單純的愛國心甚至生命喚醒官宦們的良知時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國人追求真實,平等,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迫切之心,我的心為之震撼,青春的熱血也開始沸騰了。我把工作和一切事情都拋開,每天最重要的是關注天安門廣場的動態。看到學生們因絕食而昏倒我心痛落淚,看到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看望學生們我感動万分,好像看到了明天的一道亮光。
六月四日當我在電台上听到解放軍向手無寸鐵的學生們開槍,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學生幻想用他弱小之軀擋住迎面開來的坦克時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一切都高喊以人民為主的強大之國竟用坦克,机槍和子彈對待人民出色的后代--大學生們!
蒼天啊,你可听到神州凄厲的哭聲,聞到那一顆顆赤誠而絕望的心的吶喊,看到那染紅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血是人民的儿女之血!
為了表達我心中的悲憤,表達我對愛國學生們的哀思和哀悼,我摘了一朵白色的小茉莉戴在頭上。
第二天我和几個同事在實驗室里談輪天安門廣場發生的事我非常激動地說:“竟對學生開槍,如此野蠻而又無能的政府不垮才怪!”
我的話音剛落我們研究中心的書記從實驗室的門口闖進來,指著我不滿地說:“誰對學生開槍? 你竟敢在這里造謠惑眾!”“我是從香港電台和電視收到和听到的”我邊說邊拉開抽屜,拿出我的小收音机打開遞給他說“不信你听現在還在播放。”
收音机馬上放出清晰的報道文:“六月四日凌晨,坦克開進了天安門廣場,廣場上不斷傳出槍聲和嚎叫聲,陸續看到有人被抬走滿身是血。”
“把收音机關掉”書記大聲地下命令道。
我馬上把收音机關了,然后順手從桌子上拿起一本書翻看,以沉默表示反抗。“你為什么有社會主義的電台不收听,卻要收听資本主義的電台?”書記問。“因為他們對新聞一般只做客觀的報道。”我的眼睛看著書說。“他們的目的是攻擊我們社會主義,攻擊我們党。小汪,你上當受騙了。”書記的口气變柔和了。“不知道到底是誰騙了我們呢。” 我用一幅無奈的口气說。
突然,他看到我頭上帶著一朵茉莉花。馬上風云突變,大喊:“把白花拿下!你在為誰披麻戴孝? 天安門廣場是反革命動亂,你竟敢為動亂分子鳴哀!”“我有表達喜怒哀樂的權力!” 我大聲反抗道。“拿下!”書記一邊下令,一邊伸手到我的頭上把茉莉花拿下并狠狠地扔到地上,然后气勢洶洶地說:“這是原則問題,你必須去党委班說清楚,你是站在什么立場。”
我的一位同事見書記上綱上線了,馬上笑著說:“書記,小汪年輕不懂事,小白花拿下就行了,這是我們人民內部小矛盾。”“什么人民內部小矛盾,這分明是敵我矛盾。你沒听到鄧小平同志說天安門的反革命動亂是國內不法分子的小气候和國外反對勢力的大气候串通一起的嗎?”
地上那朵小茉莉花如泣似哭哀傷地望著我們,我很想伸手去撿起她,但又不敢。這時默默地望著她。這時,我心里有點害怕,敢怒不敢言,絞盡腦汁盤算著如何圓場。
時間好像過去了很久似的,其實僅過去了几秒鐘。我精靈一動,猛然想起了兩個多月前去世的叔公,馬上振振有詞地說:“我叔公去世了我為什么不能戴一朵小白花?我叔公82歲,他去世前臥床了兩年,怎么動亂?”“這是真的嗎?”書記質疑地問。“難道你會隨便說你家里死了人嗎?”我不客气地說。書記無趣地走了。
几天后,當我和一群同事看到中國發言人袁木在電視上臉不變色心不跳地高聲說:“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動亂被清除了,沒有死一個人……”頓時,我們好几個人几乎同時指著電視上的袁木异口同聲地大喊:‘當這种替罪羊,過不了多久,你肯定消失。”
歷史證明袁木自為”六四“大講謊言假話,欺騙國人后,就突然消失了,到現在歷時十几年了,也渺無聲息。
后來,我遠离祖國,到國外飄泊。十几個春秋過去了,“六四”也隨著時光的流逝离我越來越遠了,但那朵哀傷的小白花卻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就象我永遠不會忘記我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一樣。天安門廣場上英雄的學生為國絕食而昏倒的情景,那一張張純真的臉和那一顆顆赤誠的愛國心,還有那鮮血染紅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都不時絮繞著我的夢,絮繞著我的中國魂。
(附:征文活動得到許多中文网站和論壇的支持,并轉載了大量征文文章,為表示對 作者和首發媒體《大紀元》的尊重,籌委會吁請其它网站轉載征文時注明﹕“全球紀念六四十五周年籌委會六四征文 《大紀元》首發”。謝謝!)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