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7日訊】一直以來號稱「東方水都」的上海怎麼成了「缺水城市」?其實,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這與水源,黃浦江被污染有關。
上海市水務局局長張嘉毅指出上海目前缺水的窘境:「上海有水,但缺好水,水質既受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是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
據瞭解,目前上海已被聯合國「命名」為未來全球六大缺水城市之一。上海市水務局也正式發出公告,預測今夏高溫期間上海最高日用水量約為964萬立方米,有可能出現每天150萬噸的供水缺口。
據了解,上海市民80%飲用水源的黃浦江,近幾年由於取水口附近工業污染排放和太湖水質急劇下降。中國水利部高級工程師張家團指出,這裡的水質已很不安全了,水質終年只能維持在三類到五類之間。
據上海僑報報導,從2001年6月中旬開始,黃浦江上游一帶水面即多次出現大面積的綠色水生植物,有時覆蓋了1/3的江面。今年5月份水質監測資料表明,太湖湖體各湖區水質均劣於五類標準,無一達到國家「治太」目標;22個環湖河流出入湖控制斷面,水質達標的僅有9個;中國考核的8條入湖河流中,有4條水質劣於五類標準。
報導中說,另據無錫市環保局透露,位於上海附近、瀕臨太湖的無錫市也有相同的命運,成為水質型缺水城市。而造成的原因是太湖水中總磷含量過高,導致藍藻大面積爆發。據悉,總磷六成來源於生活污水、四成來自工業污水污染。
專家開「藥方」
上海水務局局長張嘉毅表示:「上海考慮採取淡化海水、合理利用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等方式緩解缺水危機。」
來自中國各地的19位兩院院士和上海市水務專家提出,為了讓上海市民早日喝上優質水。建議,上海應盡快在長江邊建造「水庫鏈」,充分利用長江的淡水。水庫可依江勢而建,取江邊灘塗,只需下挖數米即可,建設成本相對比較經濟。
但是,令人感到不樂觀的是,長江的污染也在加劇,而且已經殃及到上海的水質。另由於長江所跨省份更多,所以也更加不好治理。
據近期由中國發展研究院所做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長江沿岸394個主要排放口中,半數以上未達標準。長江干流已有60%的水體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而每年有200多億噸的污水排入長江,占中國40%以上。
另外,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確認,目前長江沿岸污水處理廠根本無法確保污水排放能夠達標準的,已經有9成。由於污染嚴重,在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干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六城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公里的污染帶,佔了長江干流污染帶總長度的73%。
著名生態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陸健健憂心的表示說,上海每天約500萬噸、全年超過18億噸的污水排放到長江。而沿江城市的500多個主要取水口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岸邊污染帶的影響,上海水質也受到長江的影響。
黃浦江水污染及防治對策
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葛惠珍說,黃浦江從上世紀60年代初期即出現「黑臭」,包括蘇州河在內的多數市區河流則終年「黑臭」。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即組織進行黃浦江水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研究,並作為中國科技重點項目開展。
針對實際情況,上海市為保護黃浦江水質,上海制定了黃浦江水質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頒發「排污許可證」。盼能在短時間控制污染髮展,使地面水污染有所緩解。
據瞭解,目前上海爭取自來水2010年可生飲,並分三步完成水質改善。
據所規劃的大綱為,至2005年前,上海將建成設計規模為每日流量540萬立方米的黃浦江原水生物預處理工程,基本上達到國家規定的自來水原水二級質量標準。
至2007年前,將完成楊樹浦水廠、閔行水廠、居家橋水廠的自來水深度處理工程,使出水的口感、色度、濁度等主要質量指標進一步提高。
至2010年前,全面完成上海供水管網改造,其中包括對屋頂水箱和地下水池的改造,期能解決供水中的二次污染,目標以求達到「歐盟標準」。
不過,教授陸健健無奈的搖搖頭認為,黃浦江的治理決非一個上海市能搞好,只有整個太湖流域聯手共治,黃浦江的污染才可能被控制住。但在短期內是無法實現。@(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