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羅苑韶巴黎特稿)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結果,在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議員席次最多的歐盟大國,皆出現反政府投票趨勢,執政黨皆失利。歐洲選民關心重點本國政治仍高於歐洲議題。歐盟新十國投票率不到三成,比照英、法懷疑歐盟價值勢力抬頭,令人對歐洲議會龐大機制及未來運作效率憂心。
歐洲議會有七三二席位,是全世界最龐大的民主議會機構(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不算在內)。五月一日才擴增為二十五國,今年屆議會改選,二十五國分別在國內舉辦投票,選出各國歐洲議員,代表歐盟直選民意機構。
執委會主席普羅迪選前即表示,各國選民投票表示贊成或反對現任政府,這是可以想見的。在英國和義大利,反對黨以伊拉克問題抨擊政府;在法國和德國,國內經濟不景氣不見改善和一味支持大歐盟計畫卻不見樂觀成果,引起選民對政府的諸多批評。
而新中東歐成員國由於國內改革急速、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和執政者貪污普遍的現象,使得民粹勢力和保守勢力增強,面對歐洲各國限制新成員國人民自由移動工作權,人民不滿之情除了表示對現任政府效率的不滿,另外也表達出對歐盟的漠視。
選舉結果顯示,德國執政社民黨得票率百分之二十一點四,英國執政工黨得票百分之二十二,法國聯合執政右派(UMP+UDF)得票百分之二十八點五九,而法國社會黨一黨即得百分之二十八點八八選票絕對優勢,義大利執政黨則低於百分之二十五,這些國家執政黨不論左右,選民只問國內政治經濟情勢是否合意,然後以選票表達對執政黨的不滿及懲罰。
新歐盟憲法賦予議會與部長會議對等的權力,儘管憲法實行仍是未知數,但是歐洲議會權力提升已是共識,目前議會對歐盟執委會主席有同意權。而歐洲各國國內法律位階低於歐盟法律,各國法律受歐盟所制訂法律的影響會愈來愈深遠,以法國為例,國內法律已經有超過半數依循歐盟法律而訂。尤其以環境法規比例為最高,已達百分之八十。
各國政府在選舉期間極力對人民宣傳歐洲議會的重要性,影響力將及於一般人生活,但是動員效果並不高,本屆歐洲選舉投票率為百分之四十四點二,比上抬舉百分之四十九點八(一九九九年)為低。原十五國歐盟成員國投票率為百分四十七點七,新十國投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八點七。投票率自一九七九年第一次舉辦歐洲議會選舉以來,每抬舉逐次降低,歐洲選民對大歐洲的參與度下降,再由本抬舉過程看來,「歐洲」似乎缺席了。
部分國家國家在選戰中討論歐洲憲法和歐盟是否應接受土耳其的加入,以法國為例,討論也沒有深入或直指問題中心,選民頂多知道歐盟下一個大工程是討論憲法,而討論內容愈不具體,「歐洲」只有顯得更遙遠。藉著選舉機會,人們較大的興趣還是國內政治經濟事務。尤其一些國家(如比利時、盧森堡、英國、義大利)考量到投票率,將歐洲選舉與國內地方選舉一起舉辦,更讓選民模糊歐洲的概念。「歐洲」不是不見,就是退居到國內政治之後。
至十四日凌晨各國選舉開票暫時結果顯示,議會基本結構沒有改變,主要勢力歐洲人民民主黨團仍維持最大黨團規模,這是由德國基民黨和英國保守黨聯合主導的黨團勢力,初估可有二六0至二八0席次。另外,雖然德國左派執政社民黨在歐洲選舉中失利,卻正好由法國和西班牙社會黨勝選補強在議會的左翼組合。歐洲社會黨依舊是第二大黨團勢力,可有一九一至二0七席次。
選舉期間,許多國家都可看到懷疑歐洲價值的參選言論,英國以支持英國退出歐盟為參選要旨的UKIP黨得百分之十八選票,法國強調國家主權及法國至上的二派勢力(民族陣線及德菲利耶的主權派)共得百分之十八點七選票。波蘭選舉過程也見反歐洲參選言論。
歐洲人經過長期協調建立歐盟組織,在各國利益均等的理想下,一起討論歐盟的未來。歐盟的政治外交意義高於其他經濟社會價值,到底歐洲人在贏得高度政治象徵及聯盟外交勢力的同時,如何建立歐盟價值,進一步協調建立經濟的和社會的、對人民生活產生實質助益的大歐盟家庭?沒有人希望歐盟只是一個理想的幻象,眾人只有希冀七月二十日開議的新議會,七百三十二名歐洲議員每一人都願意擔任推動歐盟理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