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3日訊】(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三日電)歷經山西匠師三個多月的施作,於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所展出的「神氣佛現─山西泥菩薩展」的泥菩薩塑像終於擺脫「灰頭土臉」的階段,神氣地展現其彩繪完成後的美麗形貌,並於五月四日正式對外開放。
這項展覽除展出原計畫中的八尊大型彩塑及一尊羅漢像的四個分解工法之外,更額外增加了六尊約為九十公分高的小型彩塑及由木雕藝術家吳榮賜為首的台灣匠師所施作的釋迦牟尼佛彩塑的五個分解步驟,展期至九月三十日結束。百年難得一見,精彩可期!
由山西匠師製作完成的塑像分別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臥佛、文殊、普賢、韋馱、自在觀音、脅侍菩薩等八尊高達兩公尺的泥塑像。
包含藥師佛、臥佛、阿彌陀佛、脅侍菩薩、地藏王菩薩、淨瓶觀音等六尊小型泥塑及四尊分別以木架、粗胚(上完粗泥)、細胚(上完棉花泥)、彩繪完成等四種型態呈現的羅漢像。
除此之外,最特別的是,世界宗教博物館為了讓觀眾一窺台灣泥塑工法和山西工法的不同,特別委託以台灣木雕藝術家吳榮賜為首的台灣匠師們,製作包含主結構、纏繩結、塑輪廓、修形貌、貼金上彩等一系列呈現五個施作步驟的釋迦牟尼佛塑像,以增進大眾對泥塑的認識。
透過展場所展出的山西彩塑與台灣彩塑,觀眾可明顯看出二者工法的不同,例如:山西匠師分別將泥材混合稻草或棉花而成為粗泥、細泥,以進行粗胚與細胚之塑造,其中稻草與棉花主要是為了加強泥土之連結性與塑性,而台灣匠師則使用已抽出空氣的塑土為泥材,先以泥條盤繞,再以麻繩纏繞或打結的方式加強泥土的連結。
此外,在主心骨方面,山西匠師以木架釘組出包含頸、胸、脊骨與四肢等結構,再於其上敷泥,台灣匠師則以鋼板上豎立鋼管作為支柱,再於支柱上盤繞泥條。除此之外,二者在塑像的造形上亦有相當大的差異,凡此種種,皆需由觀眾細心觀察與體會。
這項展覽特別委託兩岸知名的設計師登琨豔進行展場設計,同時,為了讓有些無緣於第一、二階段施作期前來參觀的觀眾能夠了解整個泥塑成形的過程,特別於施作期作全程的影音紀錄,並剪輯成八分鐘的紀錄片於展場播放,透過影片及史料的介紹與展品的對照,觀眾將可進一步獲知彩塑的身世,看著一尊尊彩塑如何透過匠師神乎其技的手法由木頭、泥土、稻草、棉花……等平凡無奇的材料當中脫胎而出,並成為可以保存超過千年的珍貴藝術品。
宗博館表示,泥塑藝術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多數人們也都聽說過「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諺語,卻鮮少有人知道泥菩薩的由來及其歷史,此次泥菩薩隨著山西匠師渡海而來,不僅史無前例,更是珍貴難得,即使前往山西都不見得有緣目睹,錯過此次機會,未來不見得再能見到!大眾要把握一睹泥菩薩廬山真面目的最後機會。(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