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9日訊】89年六四時我在山大任教,看了潘強的《從山東大學到天安門廣場》(大參考2004.5.25)使我心潮激盪,感觸不少:
首先,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六四的山大校友,沒有忘記六四,而且將他的經歷寫成文字,流傳世界。讓我們這些過來之人,不忘當年,不忘自己的責任。
第二,他的回憶,使我想到,我們應該書寫歷史。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指引我前進的燈塔,它讓我們看清方向,讓我們知道如何達到目的地。
山東大學有個校史館,但其中只有中共的光榮史,某些人的「成功史」。沒有震憾人心的「六四」和五七「反右」。我想將來要編山大校史的時候,潘強的文章應是重要的史料。
對於我們國家的歷史,又何嚐不是如此。
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中,應該大書特書民眾爭自由,爭民主的歷史,而這正是現行教材中的缺失。
章詒和寫了《往事並不如煙》,根據親身經歷,寫大右派,極具史料價值,成了暢銷書。
第三,不忘六四的人,應該儘自己可能,寫回憶,寫評述,從各種視角寫六四,使六四精神永存,探討如何推進中國的自由化,民主化。也是為中國寫歷史。
第四,潘強先生提出:要求多一些建設性、策略性的論述。多一些具體操作層面的研究,我想這是一個很現實,而且很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希望每年六四前後,都能看到,各個層次的回憶和聯繫實際的討論。
2004-5-27於山東大學@(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