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1日訊】近日有消息透露,四川樂山餘家灣20來戶人家自稱是成吉思汗後代,從14世紀中期開始已在此居住了600多年。所藏《餘氏家譜》記載了其先人逃亡四川並改姓的經歷。
華西都市報19日報道稱,這個驚人的秘密是四川樂山市犍爲縣同興鄉餘家灣76歲老人余海奎透露的。並表示,他和住在餘家灣的20來戶人家是成吉思汗的後代。全族在樂山山村隱居600多年。
余海奎老人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們是從一本編撰於兩百年前的《餘氏族譜》上發現自己是成吉思汗重孫鐵木健後代的。據其介紹,在犍爲縣境內有著手抄、木刻等多種版本的《餘氏家譜》,所載內容基本相同。
元朝從1368年滅亡到今天已有636年,其締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但居住在犍爲的余姓居民卻認爲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是蒙古族後裔,那他們爲何改姓餘呢?
‘?br>據犍爲縣長期研究《餘氏家譜》的余元富講述,犍爲餘氏是成吉思汗重孫鐵木健的後代。鐵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個兒子都中了元朝進士,後來他招的一個女婿也中了進士,所以有“九子十進士”的說法。元順帝時民不聊生,發生紅巾軍起義,此時鐵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書等要職,聲名顯赫,朝中奸佞小人乘機誹謗,說鐵木健一家暗中鼓動紅巾軍。元順帝聽後欲除去鐵木健一家,於是鐵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輾轉到達瀘州鳳錦橋。爲了避免人馬過多暴露目標,大隊人馬決定分散逃跑川內各地,並相約改姓爲餘,寓意“殺不盡斬不絕還有餘”。他們在瀘州分散後流落到了今天的重慶、瀘州、富順、納溪、青神、榮縣、樂山等地,其中一支到了今天的犍爲縣。
據介紹,鐵木健九子一女一起逃至瀘州鳳錦橋準備分散逃離時,爲了讓後人記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十人每人吟詩一句,作爲日後認親的憑證。這十句詩是:“本事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入西涯。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頭插柳杈。否泰是天還是命,悲傷思我又思他。十人識別歸何處,散時猶如浪卷沙。餘字更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千家。”“詩作好後,十人便各自分散,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幾百年不曾相見”。
余元富說,在這600多年裏,爲了防止誅殺,鐵木健後人在民間一直隱姓埋名,兄妹十人的後代都沒有會過面。直到他在近三十年修譜工作中,根據祖先遺留詩句,在犍爲發現了無數鐵木後裔,大家才走到了一起。
余元富還說,余家人或多或少仍保留著一些與祖脈相承痕迹。余家灣和周邊餘姓人家自古以來就有不過中秋節的習慣;根據祖訓,余家人每年清明時節必須要爲祖先和親人上墳;爲紀念成吉思汗,余元富家中一直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畫像;在一些重要日子,他們會穿上蒙古族服裝走上街頭。據村人介紹,從他們的人耿直、剛烈的性格,似乎還能見到一絲蒙古人的影子。
余元富先生告知,這本編撰於清朝年間的《餘氏家譜》詳細記載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元朝到他們如何逃亡到四川的這段歷史。其中所記載的歷史秩事、祖訓族規、服飾禮儀等,對研究元史及歷史變遷有重要價值。
’??br>(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