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人口不斷增加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形成持續性壓力,在此同時,作為中國主要口糧作物的水稻生產又受到日益嚴重乾旱、缺水等自然條件影響,增產潛力受到明顯制約,為糧食安全帶來又一隱憂。
新華網引述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良恕的說明指出,中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未來二十年中國用水缺口可能逐步放大,而在有限用水量中,農業用水佔七成,水稻用水約佔農業用水的六成。中國水資源條件根本無法支撐傳統水稻的進一步發展。而且由於全球變暖等氣候條件的變化,中國旱災發生的頻率和範圍都加大,現有水稻生產規模也受到影響。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直言,乾旱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春旱發生機率在北方稻區為六至八成,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為四成以上;伏旱發生機率在西北稻區為六至七成,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為四至五成;秋旱更是普遍發生。雖然南方稻區降水豐富,但時空分佈不均,每年都有局部性季節性旱災造成水稻減產。缺水的西部地區甚至出現全年性乾旱。
專家預計,至二零三零年中國稻穀年需求量可能達到兩億五千六百萬至兩億七千兩百萬噸。而目前中國水稻年總產量才剛接近兩億噸。由此看來,未來三十年中國稻穀年產量必須達七千萬噸才能維持中國糧食安全。
事實上,由於傳統水稻發展受限,專家認為未來出路在於十多億畝旱地和「望天田」的開發,而旱地種植的必須是抗旱性、耐旱性較強的稻穀品種,所以抗旱稻研究必須儘速納入中國的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之內,作為糧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以因應現實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