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 95學年如期實施

標籤:

【大紀元5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新任教育部長杜正勝明天上任,他昨天發表新書,針對外界爭議較大的「同心圓」史觀先做「消毒」,強調新史觀是為台灣教育的「軟體」改革鋪路,希望台灣子弟能「立足台灣、關懷大陸、進入世界」;他指出,高中新課程不能再拖延,必須在九十五學年如期實施,他會延續「以近及遠、詳今略古」的編寫原則。

依此原則,未來高中歷史科,將確立「先台灣、後中國」的編寫順序;教育部已重擬折衷方案,除高一上學期將新增兩學分的「台灣史」,高一下「中國史」則將由兩學分增為三學分,藉此,一度被規劃納入世界史的「中華民國創建」章節,則將回歸納入中國史中,期望藉此消弭部份人士疑慮「去中國化」的爭議。

杜正勝昨天發表「新史學之路」一書強調,過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領導「行政院教改會」,集中力量於體制的改革、法規的鬆綁,比較偏重「硬體」,他基於有教育經驗,認為教育內涵的改革、「軟體」部分,關係教改成敗絕對不亞於體制或法規,他因此發表「歷史教育的改造」文章,揚棄過去四十多年以中國史為主體的歷史教育,改以台灣為核心,首先明白宣示同心圓的歷史課程設計。

書中建議,從小學到大學大約十年至十二年的一貫規劃,第一圈應是鄉土史(縣市或台灣北、中、南、東地區),第二圈台灣史(含閩粵東南沿海),第三圈則是中國史,第四圈是亞洲史(含西太平洋),第五圈是世界史,各圈應循序漸進納入小學到大學課程。

杜正勝強調,以前歷史教育的設計像是兩條平行線,一條以中國遠古至現代與台灣,另一則從兩河流域、埃及、歐洲到全世界,這種設計有明顯缺失,一是只有中國、沒有台灣,引發青年人國家認同的危機,二是簡化中國史並刻板化,以致對中國文化認識偏差,甚至間接造成偏狹的民族主義。

杜正勝強調,我們生存在台灣,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政治上與在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但在民族文化上,確實與該政權統治下的人民有深厚淵源,所以我們要學周邊及世界國家的歷史文化,並且用自己的觀點來解釋世界秩序,期能「立足台灣、關懷大陸、進入世界」。

杜正勝強調,高中新課程不能再拖,否則外界會認為政府效率不彰,針對歷史科,他尊重過去專家學者訂出的「以近及遠、詳今略古」編纂原則,期在六月確定並公佈課程綱要。 

相關新聞
高中新課程暫行綱要 95年實施
澳洲女子遭雷擊 致眼睛顏色由綠色變深棕色
埋藏地下50年 一批價值上億美元硬幣有何來歷
專家談信仰的心理效益:有助於應對人生挑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