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西夏文明 西夏壽陵殘碑揭秘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5月11日訊】日前,西夏壽陵殘碑邊飾紋樣經學者們的努力,曾消失於中古時期的西夏文明將揭秘。

西夏壽陵殘碑是西夏陵唯一一個能確定其陵主身份的碑刻,是西夏歷史文化最具見證性的實物載體。壽陵碑主西夏第5代皇帝仁宗仁孝是西夏歷史上最有作爲的一位皇帝。在其位54年間,是西夏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極盛期。

據新華網銀川5月11日報導,西夏藝術研究者岳鍵介紹說,西夏壽陵殘碑邊飾紋樣已經被勾連出來,隨著邊緣紋飾的定位,相關的連帶文字也將定位,這使壽陵碑文的最後復原成爲可能。

西夏壽陵共出土西夏文殘碑1265塊,其中帶碑緣紋飾的殘碑130多塊,最重要的是壽陵殘碑。壽陵殘碑是一座寬5米,高約2.8米,通高4.2米,厚約0.5米的由4座碑座托起的國內外罕見的大體量臥碑。它由碑首、碑額、碑文、碑托、碑座5部分組成,碑面敷朱色,文圖鎏金,分陰陽兩面鐫刻,碑額篆文,碑文行書,碑圖以龍飾爲主,體積碩大,平視易讀,穩固牢靠。

壽陵殘碑的紋飾佈局採用了碑首、碑額、碑緣三級遞進的方式,錯落有致、恢宏大氣。碑緣紋飾共使用了3種標準規範的圖案,環繞一周設置了38條龍,這是歷代紋飾圖案中設龍最多的,其中撲龍20條、奔龍18條;邊飾上下兩端各12條、左右各7條。兩種形態的龍與卷枝紋依次遞進,一龍一枝、一撲一奔,使紋飾畫面顯得生動活潑、井然有序。壽陵殘碑是西夏碑刻藝術的經典之作,98條龍通貫全碑,是我國唯一面世的空前絕後的“百龍碑”。

壽陵龍飾還在延續著西夏人的“龍脈”,使得壽陵龍飾彌足珍貴。壽陵龍飾主要由龍首、龍軀、龍前肢、龍後肢、龍尾5部分組成,種類有奔龍、撲龍等,特別是撲龍,這種造型是西夏藝術家的首創,其自然而然略顯誇張的形態、細膩而生動的刻畫,栩栩如生,造型威武,使人過目難忘,是西夏龍飾藝術的扛鼎之作,在中國龍飾文化大觀園中獨此一家。作爲龍飾的載體,西夏龍的造型上處處體現著與衆不同的個性特徵和創新特色。

始建於西元1038年的西夏王朝存在了190年。經考證,壽陵碑朱碑鎏金,集雕刻、繪畫、書法等多種藝術門類於一身,承載的圖文資訊,直觀、真實地反映了西夏文化藝術的精髓。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俄科學家聯手計劃揭開西夏王朝神秘面紗
傳胡歌搭檔趙麗穎 翻拍周潤發《上海灘》
稅率高達125% 川普解釋為何加碼對華關稅
美擔憂通脹?中國更愁貿易戰下要賤賣商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