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學會服輸

──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一課──

王策

標籤:

【大紀元5月1日訊】這次臺灣總統選舉之後,由於敗選的一方拒絕接受選舉的結果,引發了大規模的街頭民眾抗爭,甚至暴力衝突,使臺灣年輕的民主政治面臨嚴峻的危機。現在雖然已轉入司法訴訟程式,但驗票之後,雙方是否還會產生新一輪的異議及抗爭,尚在未定之數,使人深為焦慮。

筆者對臺灣轉型後的民主政治的發展極為關注,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台灣2千多萬人民的前途福祉,而且其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都將成為中國大陸發展民主政治的參照。1996年,臺灣舉行歷史上的第一次總統直選,筆者曾作為海外民運觀選團的成員前往考察,對選前的各方熱情造勢及選後的各方承認選舉結果、社會迅速恢復平靜常態,印象深刻。2000年臺灣總統選舉,筆者正在大陸金華的浙江省第二監獄服刑,得知民進黨的陳水扁先生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順利實現了臺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沒有出現民眾暴力和軍隊異動,深為臺灣人民慶倖。我想,當中國大陸的無數民主人士尚在為民主理想坐牢的時候,臺灣已實現了總統的直選和政黨輪替,臺灣人民一定會十分珍惜這可貴的民主成果。

事實上,民主政治之能否維繫下去,最根本的條件取決於敗選一方的態度。失敗者一定要有紳士風度──服輸。人們只要一天不學會服輸,就一天不能玩民主遊戲。這就象下一盤棋,輸了的一方如不服氣,憤而欣翻棋盤,這遊戲就沒法繼續玩下去。

我覺得,大至國家的政黨競爭,小至社會團體的領導人選舉,都離不開這一“服輸”的民主遊戲原則。也只有牢牢服膺這一原則,留在競技場上,繼續按遊戲規則再次來過,失敗者才可能有機會贏回下一局。一時衝動的砸局、退場等非理性舉動,都只能使魚死網破,兩敗俱傷,造成嚴重後果。

筆者的這一認識,可以說是基於對自己親歷的幾次海外民運組織大分裂活動的反省而得之。其經驗教訓是十分慘痛的。我們不妨對這幾次活動作一簡單的回顧。

海外民運第一次分裂活動發生在1989年。當時“中國民聯”發生了“倒王(炳章)風波”。在“倒王派”和“擁王派”的激烈鬥爭中,由於王炳章最終被強行罷免,“擁王派”自覺鬥爭失敗,遭遇不公,結果憤而出走,另行宣佈成立“民主黨”。隨後,民聯也通過決議,把參加民主黨的大批民聯成員逐出民聯。這一分裂結果,使海外民運組織遭到嚴重挫折,實開此後民運組織不斷內鬥分裂之先河。筆者當時也是出走的“擁王派”的一員,現在回想起來,尚感心有餘痛。

第二次大分裂發生在1993年的“民聯”和“民陣”的華盛頓合併大會。會上“擁王(若望)派”覺得自己被對方欺騙,王若望先生已無望當選主席,所以中途退場抗議,會場秩序大亂。此次會議雖然成立了“民聯陣”,但原民聯和民陣的部分人員仍堅持其名號和組織,使民運組織的整合活動合二成三,陷於失敗。

第三次分裂活動發生於1997年紐約的“民聯陣-自民黨”代表大會之後。當時筆者在會上作為原自民黨主席“不幸”勝出,當選為“民聯陣-自民黨”主席,結果引起原民聯陣人員反彈,再加上有關《中國之春》雜誌的爭議,終於又形成“倒王(策)”的分裂活動。部分原民聯陣人員又恢復了民聯陣的組織名義,並繼續發行《中國之春》,使這次民運整合活動再遭挫折。

回顧起來,這幾次的民運組織分裂活動,姑且不論其中各方的是非曲直,歸根到底,還是“不服輸”的心態在作怪。正是這種不服輸的態度,使民運組織的棋局,一次又一次地被失敗者的一方所掀翻。落得現在組織渙散,人員流失,殘局一片。其中主要的當事人王炳章身陷大陸監獄,王若望已抱恨而終,本人也是傷痕累累,創痛猶深,念之令人無限慨歎!

筆者今天現身說法,實希望海外民運的沉痛教訓,能對臺灣現在的局中人起一服清涼劑的作用。5月10日依法驗票之後,不管結果對誰有利,希望藍、綠雙方都能理性面對。如仍有質疑,也只有通過司法程序,再行解決,千萬不可有掀翻臺灣民主政局之舉,以至來之不易的民主成果毀於一旦。

筆者自知人微言輕,群情激昂的臺灣人民也許不會聽我所言,但我還是禁不住再重複一次:

學會服輸──這才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一課!(2004年2月25日於馬德里)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千禧一代」CEO:中共利用美媒攻擊神韻
肯尼迪中心炸彈威脅與神韻起訴案的關鍵
人權律師:對批評法輪功者的回應
【特稿】前學生起訴神韻和飛天的幕後真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