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30日訊】3月27日,在臺北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國親聯盟號召下約50萬臺灣民衆的抗議示威。阿扁沒有下達戒嚴令,沒有出動軍隊,也沒有動用坦克,更沒有使用槍桿子,而是在和平中落下帷幕。這對於幸災樂禍的準備看熱鬧的中共政客們來說真可謂大是掃興。因爲事態的發展完全沒有象他們預料的結果。
一樣的場面──浩浩蕩蕩的人群;一樣的重要場所:北京天安門──臺北總統府;一樣的紀念物──都曾豎起一尊自由女神像,但動機、目的與結局又完全不一樣。
15年前的北京天安門的“6.4”事件是學生運動,是當時大學學生王丹、吾爾開希等人發起的學運,是要求政治透明、懲治腐敗、輿論自由、尊重人權、修改憲法的政治理念,學生最初的要求是“與總理李鵬對話”;臺灣“國親聯盟”發起的抗議示威打出的口號是“要真相,拼公道,救民主”、“不公不義”、“司法驗票、國際驗傷”、“我不要不清不白再過4年……”“立即驗票”、“阿扁下臺、連戰加油……”
“6.4”事件過程中,學生們苦苦哀求達數日也沒有得到政府正面的回應,李鵬一直到事態發展的不可收拾了,才惱羞成怒地與絕食了多天的學生對話;“3.27”抗議示威是黨派之爭,連宋陣營于集會中提出三項訴求:“立即驗票”、“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追查槍擊事件真相”、“補正軍警憲人員因爲國安機制啓動而被剝奪投票權利”。陳水扁於同日晚間做出回應,願意無條件與連宋見面,同意立即驗票、駁斥槍擊案自導自演說法、澄清啓動國安機制的疑慮。
“6.4”民主運動時期,北京當權者反映機制緩慢,沒有一個領導人及時的、勇敢的出來說話(經過權力鬥爭已知“大事已去”的趙紫陽最後才出現在學生中),“3.27”陳水扁陣營不推諉、不回避矛盾,對藍營拆求公開表態。
“6.4”民運中,當權者一直沒有回應學生和工人們的基本要求,事態愈演愈烈,學生、知識份子和工人最後灰心意冷,民衆不肯散去。北京當權者先是實行了戒嚴令,接著是出動“人民軍隊”,坦克和機槍架在學生的頭頂上,於是,釀成震驚世界的“6.4”慘案;陳水扁面對民衆的呼聲,及時地、勇敢地站出來做出回應,是民主政治下施政者靈活而準確的反映,是積極而誠懇的態度,與中共政客們的手段相比千差萬別,最後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了。
臺灣怕不怕動亂?臺灣當然怕動亂!不僅是臺灣領導人更怕動亂,而且民衆也不希望動亂。但“6.4”事件中,北京領導人豈只是怕動亂?他們是怕政權不穩、獨裁不保,是怕位置不穩、既得利益不保,是怕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紅火日子再也沒有了。
從臺灣這幾個星期的動亂來看,要說是對執政黨的考驗,毋寧說是對民主的考驗。因爲,已有了民主、有了輿論自由與言論自由的臺灣民衆再不會向往獨裁和專制的時代。他們的抗議、示威、遊行、請願都做到了適可而止的程度。臺灣綠藍雙方的黨派之爭也正是恰到好處地向世人展示了民主的威力、自由的火種,是亞細亞三月時節最和煦的春風。
(2003年3月28日于廣州)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