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潔, 連圖奚及倪紫金綜合編譯報導)根據中國官方公佈的資料, 在2003年,中國經濟出現了多年未見的高速增長,GDP比上年增長9.1%。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中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速度增長過快、投資總體規模過大。 目前,由於這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進一步引發了主要原材料水泥, 鋼鐵等產品的供應全面緊張。
根據《財富(福布斯Forbes)》雜志最近的報導,由地產熱帶來的都市高樓大廈對水泥,鋼鐵等材料的需求驟升, 上漲的價格和利潤吸引了大批新投資。一些高級官員,包括總理溫家寶和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都瞄準了水泥,因為它是能吸引眾多投資的幾個行業之一。
在2003年,中國水泥及水泥製品價格一路上揚,到年底時,價格進一步走高,當時某些水泥製造業業內人士形容:「瘋了」,「這對水泥廠來說是十年等一回啊,一天漲50元,終於輪到水泥廠猛漲價和給臉色看了。」目前, 水泥的價格在近幾個月內上漲了將近15%, 達到了一噸260元(合31.40 美元)。
水泥工業的快速擴張為其中一些企業帶來了豐厚的效益,但是,一些突出的問題伴隨著水泥工業的發展而顯現出來。 這就是盲目投資、重複建設造成低水平重複,浪費資金、浪費資源。據初步匡算,去年中國水泥消耗量已達到世界總消耗量的50%, 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折合成美元還不足世界的1/30。水泥工業的這種盲目擴張和重複建設,將進一步惡化其產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
《證券時報》公佈的資料表明, 中國水泥工業經歷了1992-1995年的高速擴張期後,在1995年下半年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低水平總量過剩,一度陷入困境,直到1998年才從低谷中開始爬坡,至2002年又開始高速擴張。中國水泥工業協會會長雷全治稱,「水泥工業的現狀與1992-1995年的高速發展經歷頗為相似。」很顯然,如果不對水泥工業進行控制的話,該行業將重新陷入困境。
另外,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上半年水泥行業的投資資金中,32.93%來自於銀行貸款,而近年來新建鋼鐵企業的資金50-60%都由銀行提供———這對於過去5年來一直努力削減壞賬的中國銀行業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一些業內專家指出,正是由於中國的信貸規模過快增長,才導致了鋼鐵、水泥等行業的迅猛發展———2003年,中國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在3萬億元左右,遠高於2002年1.8萬億元的水平,此外20%的廣義貨幣增長率,也高於過去幾年13%-15%的較低水平, 就是說貨幣信貸增長過快。
判斷一個經濟是否過熱,不是社會要求經濟增長多高,而是有能力增長多高。經濟學家強調適度經濟增長,這個適度指的是在技術和資源既定的條件下所能實現的增長。其表現就是不會引起資源短缺以及資源價格的上升,象水泥等諸多資源與原材料短缺以及價格上升,說明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超過了適度,換言之,就是有點過熱了。
目前,關於中國經濟「熱與非熱」的討論仍然沒有停止,不過,眾多的經濟學家都認為,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來說,重要的是防患於未然而不是在事後彌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