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0日訊】 昨晚的北展劇場,《阿拉木罕》、《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等熟悉的旋律通過十二名女子手中的民族樂器,在電聲樂隊的現代節奏与現代化的燈光舞美中,向觀眾展現了“西部歌王”王洛賓作品的奇异風采。
雖然不遠處有劉歡演唱會,但女子十二樂坊這台音樂會的票房相當不錯。女子十二樂坊憑借她們在海外獲得的聲譽成為北京樂壇一道獨特的景觀。
然而,在音樂會之外記者也了解到,目前女子器樂組合大有出現“一窩蜂”的傾向,引起了很多業內人士的擔心。
據中華网3月19日報道﹐記者粗略做了一個統計,至少有五六個女子器樂組合正在或者准備進入中國音樂市場。
比女子十二樂坊成立還早的紅櫻束打擊樂團,其亮麗的形象、民族打擊樂与現代音樂融合的演奏風格,都与十二樂坊不謀而合,從她們最近的悉尼歌劇院音樂會和即將啟動的音像制品制作、國內的宣傳推廣措施來看也大有重拳出擊國內市場之勢。
新成立的音樂貓動感組合上周末剛剛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了音樂會,雖然創辦者葉敏認為他的音樂与包裝不同于女子十二樂坊,但從包裝的效果和音樂表層看,与女子十二樂坊仍有很多相同之處。
而隨著女子十二樂坊商業的成功,一些針對她們的器樂組合更是相繼成立,大有叫板的味道。廣州成立了女子民樂組合“芳華十八”,湖南一個叫“天下鳳凰”的女子民樂組合也即將成立。而北京的某音樂制作人也在准備籌組女子器樂組合。
雖然很多女子器樂組合都稱自己在音樂上不同于其他組合,但在一般觀眾眼中,這些組合的演奏形式和外部包裝都是相似或相同的。而作為藝術產品,這种現象就不能不令人擔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在國外以視覺效果為主的女子器樂組合表演,也只有‘古典辣妹’和陳美比較著名。觀眾更希望看到不同風格或是更有創意的產品,類型相同的產品只能令市場擁擠,而不能帶來更大利益。”
對于“一窩蜂”傾向,已准備沖進市場的音樂貓制作人葉敏很冷靜:“我認為,一個組合在音樂市場上的競爭力是靠音樂本身,我相信我的音樂是其他組合所不具備的。”
但一位局外人卻有不同的看法:“女子十二樂坊實際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它是先在海外唱片市場贏得胜利后才在國內走紅,而它的成功首先是商業上的成功,音樂上還有很多需要擴展的地方。雖然市場競爭力靠音樂作品本身的特色說話,但觀眾對相同或相近形式的音樂接受能力畢竟有個極限,音樂內容不同但表演形式大同小异的產品太多了,很容易形成‘產品過剩’,不利于這類藝術產品在市場上的發展。”(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