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傅國涌﹕被扭曲的導師制

傅國涌

標籤:

【大紀元3月12日訊】報載,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机系博導王永成被他的九名博士生聯名“罷免”,理由是他們成了導師的賺錢工具,被迫長時間替一家以王永成夫人為法定代表人的公司做項目,簡直成了他的私有雇工,每月給他們發几百元辛苦費,還要美其名曰“助學金補貼”,而對他們的學業疏于指導,几乎沒有學術討論和交流。可就是這樣一個只商不導的“博導”,竟然多次獲得“优秀導師”的稱號。這樣的事在高校已具有相當的普遍性,而不是孤立發生的,其中反映出現行導師制的積弊和缺陷所在,而且折射出了現行高校管理體制及辦學理念上存在的嚴重問題。

中國教育有私塾、書院制的傳統,講究的是師道尊嚴,一旦連師道都不講了,學校就有可能滑向商業化的軌道,在教育迅速產業化的同時,導師(尤其是那些理工類高校)就會商人化,研究生自然就成了他們最廉价的雇工,問題恐怕不單單出在王永成一個人身上。透過這一媒體曝光的事件,這樣的導師制确實也到了該反省的時候了。

本來導師制起源于英國牛津、劍橋這樣的世界一流的大學。1940年,竺可楨主持浙江大學時,曾推行導師制,每個學生可以自己選定一名教授為導師,導師要經常找他談話,從治學、做人等方面給予指導,和現在的“商人”導師不可同日而語。

曾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的費鞏在《施行導師制之我見》演講中指出,做老師的不僅要教學生技能知識,并且要教他們為人立品之道。他說:“吾們求學,要同時學做人,學做大人。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人者不自私自利之人也。否則學養不足,即使在校時是志趣高尚的,一入社會,經不起惡勢力之誘導,便給同化了。必須學校造就出來的人才,個個有品德,品學兼优,將來能改變社會風气,不与惡勢力同流合污,中國才有希望,教育才有成就。”“思想這東西是無法統一的,我們做學生的導師,倒并不是要我們去監督學生的思想,而是要我們去積極的培植學生品格。不必把他們訓導得綿羊一樣,將來畢業出去,當好好先生,唯唯諾諾,無可無不可;而要把他們訓導得個個有人格、有骨气、有抱負、有見識,將來出去,可以擔負得起重任,經得起打擊,不會被惡勢力同化。所以,訓導訓導,還是導重于訓,訓導音近熏陶,還是要從熏陶、陶冶、感化著手。要感化人,所以做導師的必須以身作則,言行合一,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對學生必須誠懇關切,毫發無偽,語語自肺腑流出。”

拂去歲月的塵埃,費鞏闡述的導師制思想依然閃爍著金子般的光芒,由于他在浙大學子中的崇高聲望,甚至一次就有37人不約而同地選擇做導師。浙大的導師制也确曾對一代學生的人格培養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歷經几十年的風雨滄桑之后,不少當年的學子對導師制仍念念不忘,導師与學生始終保持密切的關系(比如三卷本《愛因斯坦文集》編譯者許良英与他的導師、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在這樣的導師制下,導師對學生首先是做人的楷模,然后才是授業解惑。在這樣的導師制下,既不可能發生導師將研究生當作賺錢工具的鬧劇,也不可能發生研究生聯名炒掉導師的新聞。

而像現在這樣的導師制,即便在實行得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灌輸一些現成的知識,而不是啟發新的思想、方法,重視的只是技術的傳授,而完全忽略人格上的熏陶。導師最多只過問學生的學習成績,至于品行、思想如何,一律不予聞問。商業化、机械化、形式化和規模化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研究生(据說一些高校在本科生中引入了導師制),或許也有一些專門知識(甚至有些人在細分的專業領域還很出色),不用說碩士不“碩”、博士不“博”,更不用說什么品行、德行的熏陶了。一方面因為導師本身并不負有這樣的職責,另一方面,在導師“老板”化,忙于追逐金錢和种种現實利益的情況下,即使他們對學生有所熏陶也只是王永成式的熏陶罷了。在導師制被肆意扭曲的今天,重溫浙大當年的導師制是不是對我們有所啟發呢?

大紀元首發 轉載請注明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傅國涌:上海有個沙葉新
傅國涌﹕兩類不同的學者
【專欄】傅國涌﹕張思之——中國律師界的良心
傅國涌﹕楊剛自殺之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