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一﹕非親屬性的利他行為是人類獨有的特徵

——論法輪功人堅持信仰對現代人類社會的價值

華一

人氣 17
標籤: ,

【大紀元2月10日訊】人類的利他 (altruistic) 和自私(selfish)行為的相互作用一向被認為是社會進化﹐社會關係﹐和社會組成的根本問題 (1)。 人類歷史和實驗表明﹐人類的利他性(altruism) 是人類發展的真正動力。利他個體和自私個體相互之間的影響和作用構成了人類發展史﹐從而決定了社會的發展方向。簡單點說﹐當利他的群體佔上風時﹐社會才能得以前進﹔反之﹐社會就會後退。

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人類學家永恆的話題。通常人類的語言和使用工具被認為是人類所特有的。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很多動物也具有使用工具和簡單手勢語言的能力。《自然》和《科學》在2001 和2002年報導了烏鴉用鐵絲作鉤子從瓶中取食的一個實驗﹐引起了科學界極大的興趣 (2, 3)。對動物的語言能力研究最多的是黑猩猩 (4, 5)。科學家發現黑猩猩幼嬰如在人類環境下被撫養﹐可以學會用聾啞人手勢語言和人進行雙向交流﹐並且還具有語言概念抽象化的能力﹐比如花可以意味着一朵花也可以代表所有的花﹐而狗可以指的是一隻狗或是所有狗的總稱﹐等等 (6, 7)。因此﹐使用工具和語言的能力已經不再是分別動物和人類的標準。此外﹐動物具有和人類同樣完好的發音器官但卻不能發音﹐ 對於這種現象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解釋 (8, 9)。

目前﹐科學界基本公認非親屬性(non-kinship) 的利他行為是目前所知的人類不同于動物的唯一特徵﹐也就是說利他行為是獨立於動物以外人類特有的行為。以“基因”為基礎的進化論完全不能解釋人類利他的行為(10)﹐因為人類和動物基因庫的高度相似性表明人類的利他性不可能受控于基因表達(11, 12)。

在生物界廣泛存在的非人性的利他行為是完全不能用進化論來解釋的﹐ 非人性的利他行為還表現在生物體的合作性和完整性上。如果假定人類是從單細胞進化而來﹐那麼﹐在最早期細胞和細胞之間的利他行為就應該和“進化”一樣早(13)。因為從單細胞發展成多細胞需要細胞之間的相互合作﹐而“自然選擇”的方式無法解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形成過程。如果細胞按照進化論學說﹐即 “自然選擇”的方式來發展﹐其中有一個最大可能就是形成腫瘤﹐因為強勢細胞往往出於自私會掠奪其它細胞的營養而壯大自身﹐其後果可能是自私的強勢細胞形成腫瘤而高度合作的有機體就不可能形成。如此看來﹐“自然選擇”的進化理論不太合適用來解釋物種的起源和人類的產生。

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中也提到﹐ “自然選擇”這一途徑不可能導致“利他行為”的形成﹐因為這意味着削弱自我力量﹐加強對方的競爭能力。這一觀點得到了現代人類行為學家認同。生物利他行為違背了“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進化原則。但是這種利他性的行為在生物體和人類歷史上卻比比皆是。過去﹐經典解釋是為了家庭和種族的生存延續﹐種群的選擇和互惠。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並非是這種由血緣或親屬關係產生的狹隘利他行為﹐因為這種血緣性的利他行為並非人類所特有﹐這在動物界也是很常見的。

“終極試驗 (The ultimatum game)”很好地說明瞭相當數量的人會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拒絕接受不公正的待遇﹐進而防止對他人的不公正的行為再發生 (10, 14)。在這個試驗中﹐受試者雙方共同參與處置一筆錢款。 受試者A是提議分款的一方(提議方, proposer)﹐受試者B是回應的一方(回應方, responder)。回應方只能接受或是拒絕。接受的話﹐按原方案分款﹐試驗完畢﹔但拒絕的話﹐雙方都得不到錢。大量試驗表明當提議方給回應方的提供份額小於25%時﹐這種方案往往會被回應方拒絕。當然提議的一方因為自私﹐總希望自己的份額多一些﹐所以才會有不合理的方案。但對回應的一方來說﹐接受提議總是合算的﹐因為只要接受就有利可得。因此﹐在這個試驗中﹐回應方的拒絕可以被解釋為是利他的行為。回應方拒絕當然對己毫無益處﹐但其目的是為了杜絕以後對他人的不公正的待遇。而拒絕的結果是﹐當提議方由於不公正的提議反復被回應方所拒時﹐提議方的方案也會被迫趨於公平。這種利他性懲罰的行為在人類社會歷史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正是這種行為迫使自私的個體就範﹐有利於人類社會的合作和互助。但是﹐當回應方出於自私接受任何不公平的提議時﹐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會倒退。早期基督徒經歷了長達三百年的迫害仍然堅持信仰的抗爭﹐對此後一千多年維持人類社會道德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而由於人的自私對邪惡讓步為人類帶來災難的例子在人類歷史上也比比皆是。由此看來﹐人類社會發展確實需要有人為了維持公正而自我作出犧牲。當然“終極試驗”屬社會經濟學和社會行為學的範疇﹐只能非常局限地從經濟學的角度展示人的利他性的一面。

當法輪功學員被暴力強迫改變信仰時﹐通常還會被允若自由或是利益作為交換條件﹐ 這對於有些人來講是非常好的交易。當然﹐法輪功人的不屈服和堅持信仰令很多人感到可敬可佩﹐但還是有人不理解。因為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或許這是從“適者生存物競天擇”轉化而來)的標準來衡量﹐這種行為會被人認為是一種“不合算”的行為。其實就人的本性來說﹐這種以生命和自由為代價的利他行為(Spiritual altruism)是人類最高層次的利他行為。人類的表現是以自己的自由和生命和作為代價去阻止對他人的精神迫害和對社會其他生命的不公正。如果說在經濟學“終級試驗”中﹐拒絕不公正是為了杜絕將來對他人在經濟上的不公正﹔那麼法輪功人的拒絕改變信仰是人類利他性行為的最高體現﹐因為它表現在精神這一層次上﹐而精神特質是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唯一因素。

人類利他性行為常常會使人失去個人利益乃至生命﹐ 而這種利他性被認為是保護人類健康合作關係的根本以及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參考文獻﹕

1.Fehr, E., and Rockenbach, B. 2003. Detrimental effects of sanctions on human altruism. Nature 422:137-140.
2.Hunt, G.R., Corballis, M.C., and Gray, R.D. 2001. Animal behaviour: Laterality in tool manufacture by crows. Nature 414:707.
3.Weir, A.A., Chappell, J., and Kacelnik, A. 2002. Shaping of hooks in New Caledonian crows. Science 297:981.
4.Gannon, P.J., Holloway, R.L., Broadfield, D.C., and Braun, A.R. 1998. Asymmetry of chimpanzee planum temporale: humanlike pattern of Wernicke’s brain language area homolog. Science 279:220-222.
5.Marshall, J.C. 2000. Planum of the apes: a case study. Brain Lang 71:145-148.
6.Gardner, R.A., and Gardner, B.T. 1984. A vocabulary test for chimpanzees (Pan troglodytes). J Comp Psychol 98:381-404.
7.Gardner, B.T., and Gardner, R.A. 1985. Signs of intelligence in cross-fostered chimpanzees.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308:159-176.
8.Enard, W., Przeworski, M., Fisher, S.E., Lai, C.S., Wiebe, V., Kitano, T., Monaco, A.P., and Paabo, S. 2002. Molecular evolution of FOXP2, a gene involved in speech and language. Nature 418:869-872.
9.Liegeois, F., Baldeweg, T., Connelly, A., Gadian, D.G., Mishkin, M., and Vargha-Khadem, F. 2003. Language fMRI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FOXP2 gene mutation. Nat Neurosci 6:1230-1237.
10.Fehr, E., and Fischbacher, U. 2003. The nature of human altruism. Nature 425:785-791.
11.King, M.C., and Wilson, A.C. 1975. Evolution at two levels in humans and chimpanzees. Science 188:107-116.
12.Enard, W., Khaitovich, P., Klose, J., Zollner, S., Heissig, F., Giavalisco, P., Nieself-Struwe, K., Muchmore, E., Varki, A., Ravid, R., et al. 2002.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primate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Science 296:340-343.
13.Michor, F., and Nowak, M.A. 2002. Evolut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lonely. Nature 419:677, 679.
14.Fehr, E., and Gachter, S. 2002. Altruistic punishment in humans. Nature 415:137-140.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是否陪憶樺赴巴西  吳家晚上決定
「嚴守一」的替罪羊和《中國七大噁心》背後的替罪羊
英國警方就華工拾蛤喪命案調查雇主有無違法
家庭,利他,和信仰是快樂的源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