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8日訊】(據大紀元時報報導) 二十六年前的五十元能做什麼?其中一個答案是:成為一個人生命中的轉捩點。根據報導,台中市福彥電子總裁鄧鴻吉,幼年時因為家庭遭遇變故,家境清苦。當他就讀雙十國中二年級時,有一天中午餓得到水龍頭喝水解飢,被在福利社賣麵的老闆娘發現,於是請他吃了碗羹麵,並要他每天中午到福利社幫忙,他因此有了午餐吃,月底還有五百元的工資。有一次,鄧鴻吉為了繳晚自習費,從麵攤上偷了五十元,他從此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國中畢業後,鄧鴻吉考上霧峰農工,後來連奪六屆德國紐倫堡世界高科技發明金牌獎。在事業穩定後,他下定決心尋找恩人,透過各種管道打聽。最後,終於得知當年的恩人是現年七十九歲的曾玉卿。鄧總裁在見到曾女士時,親手將五十元奉還,並包個內有現金十萬元及股票一百張的大紅包;曾女士連忙說不必,當年的五十元,她早已記不得有沒有這一回事了。
一件五十元的「陳年壞事」,經過二十六年之後,成為社會可以共同分享的「好事」,我們相信,對於曾女士而言,這是非常美好的投資,而我們也從鄧總裁的艱苦奮鬥與知恩圖報中學到了寶貴的一課。當年曾女士對一位窮孩子伸出援手,讓他能夠自食其力,從而鼓勵一個可能成為中輟生的國中生繼續升學,最後成為對社會有重要貢獻的人。
自己家境也不好的曾女士,代表整個社會接納了一位在向上提升與向下沉淪之間徘徊的青少年;想到這中間可能產生的巨大落差,我們其實都欠曾女士一份情。
這個故事說明了為什麼我們應當及時對於弱勢或高風險的青少年族群加以關懷,讓他們有努力向上與得到社會肯定的機會。因為我們現在對於這些青少年的教育進行投資,協助他們的生涯發展,不僅可以避免他們成為社會負債的潛在風險,更能讓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重要資產。
政府在這方面投入充分的資源,是讓社會能夠更為長治久安的聰明選擇;而對於企業來說,如果能將更多的公益捐獻投注在這個用途之上,不僅能夠幫助亟需幫助的人,也等於是為將來預定了一個更穩定與人才更充沛的發展環境。
透過學校、政府、企業、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希望每一個弱勢或高風險的青少年,都能得到讓生命大幅躍升的轉捩點。──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