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6日電)今天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又稱職業枯竭)現象,正侵襲中國大陸。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許燕認為,中國正進入工作倦怠現象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為社會流行病。
中國青年報今天報導,這份題為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結果」的報告是由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主持完成的。
許燕分析說,工作倦怠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是正常的社會問題。中國處於社會轉型期,工作倦怠高發是必然現象,應該用正常心態對待,不必過度恐慌。
從國外經驗看,工作倦怠在上世紀七0年代達到高峰,現在已開始衰減。在中國,由於這一問題剛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因此引起不少人的震動和慌亂;等到社會承受能力增強後,人們對工作倦怠的免疫力提高,即使社會壓力和發展狀況不變,工作倦怠的狀況也會有所減少。
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後,工作倦怠的發生率也自然會下降。
許燕說,目前中國對工作倦怠問題的治療做得並不夠。重視工作倦怠現象的主要是個人,一些較大的企業,包括部分外企,也開始關心員工的精神壓力問題,但是許多小企業並不重視。
根據國際標準,一般所謂工作倦怠,包括三個指標: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情緒衰竭是指個人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對工作缺乏衝動,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害怕工作。調查表明,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有較高的情緒衰竭,只有百分之三十八點八的人情緒衰竭程度較低或者沒有。
玩世不恭,指刻意與工作以及其他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一定距離,對工作不熱心和投入,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表示懷疑。在接受調查的職場人士中,接近一半的人約百分之四十五點二玩世不恭的程度比較高。
成就感低落,是指個體對自身持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能有效地勝任工作。被調查者中有百分之四十二點三的人成就感並不是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