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藥師藏寶庫 看見世界原住民

標籤:

【大紀元12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杜怡靜╱溪湖報導

  狂戀原住民文化成癡的彰化縣溪湖鎮藥師楊朝欽,從國中時代就一頭栽進各國原住民的繽紛世界,至今已收藏了上千件相關資料與藝品,除了自己翻譯台灣罕見的國外相關原文書籍外,還親自創作台灣原住民藝品,楊朝欽笑說,「原味」生活讓他的生命更遼闊、更精彩!

  今年三十八歲的楊朝欽表示,他小時候對原住民其實沒有任何概念,直到國三那年,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導,有一名台大醫學院的學生甘願背負逃避兵役的「惡名」,遠赴蘭嶼為原住民服務,當時楊朝欽好奇的是,蘭嶼究竟有何吸引力,竟然能讓這名高材生不顧一切前往蘭嶼服務?

  由於當時社會各界對蘭嶼及其他原住民的認識還相當淺薄,楊朝欽這個當年乳臭未乾的小伙子,在相關資訊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透過報紙、圖書館等管道,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對蘭嶼的認識,也漸漸對原住民產生興趣。

  開朗的楊朝欽接觸原住民文化之後,發現台灣的原住民熱情親切,即使對陌生的楊朝欽也真心以待,讓楊朝欽感動之餘,也更熱中與原住民朋友交流。

  楊朝欽也發覺,原住民文化與他過去所認知、學習的觀念相當不同,包括祭儀形式、祭典含意、各式民俗藝品等點點滴滴,都有其特殊意涵,他愈深入瞭解,就得到愈深刻的震撼及感動,也因此讓他一頭栽進研究原住民文化的世界,愛戀成癡。

  楊朝欽除了儘量從圖書館有限的文獻中吸收相關知識外,也會拜託親友從國外帶回相關文獻,楊朝欽回憶,在他高中時期,台灣的各國原住民資料相當稀少,有一次,他在中研院看到一本圖文並茂的日文書籍介紹世界各國原住民,讓楊朝欽驚為天「書」。

  他即使不懂日文,還是偷偷拜託旅日親戚從日本買回這本書,親戚將書帶回來之後,楊朝欽的父親才知道這件事,而這本售價七千元日幣的書籍也讓楊朝欽著實挨了一頓臭罵,不過,即使到了時隔二十年後的今天,楊朝欽已經蒐集二百多本專業書籍,但這本日文書仍是他最愛的書籍之一。

  除了剪報、書籍等文件資料外,目前楊朝欽也已經蒐集了五百多捲原住民相關的音樂錄音帶、CD,以及上百件大大小小的各國原住民民俗藝品,加起來超過上千件的各式收藏,讓他住家的一整層樓儼然是個小型博物館,楊朝欽偶爾也會動手製作富原住民風格的藝品自娛,同時也為自己的收藏室取了個「山地羊工作室」的雅稱。

  楊朝欽喜歡收藏之餘,也忍不住技癢,利用一些廢棄物、紙黏土等基本工藝材料,仿台灣原住民藝品的風格,製作出大大小小的藝品,他就曾撿來一張學校丟棄不要的課桌,刻上蘭嶼達悟族的圖騰,加上色彩鮮豔的彩繪,讓舊課桌煥然一新。

  特別的是,楊朝欽對一位已過世的長輩楊瑞雲相當思念,有一次楊朝欽撿到一塊木頭,就突發奇想,仿照原住民的雕刻風格,刻出楊瑞雲的雕像來,現在這尊木雕就放在工作室中,讓楊朝欽可以經常睹物思人。

  一把彎刀 背後一個感人故事

  看著一屋子琳琅滿目的各國原住民藝品,楊朝欽說,每一件藝品背後都有豐富的意涵與故事,例如其中一把褪了色的彎刀,是多年前楊朝欽的一名南非友人以一萬元台幣的代價向一名非洲商人買下後,再送給楊朝欽。

  這把彎刀雖然看似老舊,但腰帶上繡有繁複細膩的經文,刀鞘、刀柄也鑲有漂亮銀飾,依稀可見彎刀昔日的風光與華麗,據南非友人向楊朝欽轉述,這把彎刀原為伊索比亞一名酋長的傳家之寶,但該酋長所統領的部落鬧饑荒,酋長毅然決然將傳家彎刀賣給四處尋寶的商人,藉此換取糧食,拯救部落族人的生命。

  而這名商人買下這把彎刀後,三年多都賣不出去,最後,這把酋長的傳家寶輾轉落到楊朝欽手中,也讓楊朝欽格外珍愛這把曾經救了一部落人民生命的彎刀,楊朝欽說,透過這把彎刀,他彷彿與遠在千萬里之外的陌生酋長有了交流,每當想起酋長慈悲與負責任的精神,就讓楊朝欽相當感動。

  細數楊朝欽的收藏,來自新幾內亞的器物就佔了一大半,這些收藏不僅特別,造型與用途更是讓人覺得相當詭異。例如幾把以食火雞骨頭製成的新幾內亞匕首,雖然看似平常,但新幾內亞婦女喪夫後,都必須依照習俗,用這種匕首或石刀將指頭切斷,楊朝欽說,新幾內亞在二十年前,幾乎還處於石器時代,相當原始,當時的匕首甚至是以人骨製成,而其風俗民情相較於較開化的世界各國,也就顯得比較粗暴。

  木雕靈船 恭請祖先參加慶典

  由於民風未開,因此新幾內亞對祭典、祖靈非常重視,例如每逢慶典,新幾內亞人民就會將木頭雕刻成一艘艘有人搭乘、大小不一的「靈船」,靈船船頭多半刻成鷹頭或人體形狀,而船上的人偶則表情猙獰,或坐或臥,以靈船象徵恭請祖先回來參加慶典。

  除了靈船,新幾內亞人也會製作巨大的「祖靈柱」,也就是將木頭雕刻出人形巨柱,並安置於慶典現場,代表迎請祖靈附在祖靈柱上與子孫同慶,而靈船與祖靈柱於慶典結束後,都必須燒毀,象徵送祖先回去。

  楊朝欽說,新幾內亞人慣於在器物上雕刻人形,象徵有靈附著,例如背面雕刻人形的「禮盤」、盾牌等,都顯示新幾內亞人對鬼神的高度重視。

  除此之外,新幾內亞的男孩子到七、八歲時,就必須擁有一個專為自己打造的鼓,男孩的父親會請德高望重的雕刻師,以蜥蜴皮、石灰、男孩小腿的血為材料,打造出一個擁有男孩靈魂的鼓,而這個鼓對該男孩而言,就是非常重要的成長信物。

  除了來自新幾內亞的收藏外,楊朝欽也收藏很多非洲藝品,楊朝欽說,由於非洲過去曾受到歐美國家的統治,受其藝術薰陶頗深,因此非洲的面具、圖畫等藝品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但其背後還是保留不少傳統的精神。

  例如前述那把酋長的彎刀,就是楊朝欽相當欣賞的藝品,另外還有一對母子木雕,粗獷中不失生動,楊朝欽說,西非奈及利亞有個習俗,懷孕婦女分娩前,丈夫會請人雕刻一對以繩子相連的母子像,祈求母子平安。

  稻米精靈 或坐或站守護穀倉

  其他還有來自中南半島、南洋群島、中美洲、太平洋島嶼等諸多國家原住民的民俗器物,楊朝欽對菲律賓的「稻米精靈」也很感興趣,一口氣收藏了十幾個,或坐或站、姿態各異,楊朝欽表示,菲律賓居民將木刻的稻米精靈擺在穀倉中,類似台灣人民對神像的定義,希望稻米精靈守護穀倉,保佑居民安居樂業。

  楊朝欽的收藏中,有很多只是單純的藝品,但原住民實際使用過的器物也佔了大部分,曾有親友勸他放棄這些與靈魂、血、殺人等事物有關的收藏,但楊朝欽認為,收藏靠緣分,即使有人覺得部分收藏品「有點恐怖」,但既然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民俗藝品來到他手中,就代表有緣份,他始終抱持與老朋友相處的心情照顧這些民俗藝品,心中倒也不會有疙瘩。

  收藏隨緣 任時間刻劃滄桑

  由於崇尚自然,尊重各國原住民最原始的風格,因此楊朝欽雖然花了不少心思,好不容易收藏這麼多民俗藝品,但楊朝欽卻「違反收藏原則」,除了偶爾整理工作室的環境之外,並不特別設法保存這些收藏品,任其發霉、斑駁、褪色、腐朽、遭蟲蛀,讓其朋友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楊朝欽則認為,時間與歷史對這些藝品造成的變化,也具有特殊的美感,刻意違反自然,並非絕對正確。

  對收藏品抱持隨緣態度的楊朝欽表示,收藏品是身外之物,真正珍貴的是在他腦海中的原住民相關知識,以及收藏過程中所累積的友情與經驗,不過,對他而言,每一件收藏藝品都像是有生命的伙伴,陪他度過生命每一個起起落落,他雖然抱持隨緣態度,但也不會輕言放棄。(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象徵愛情與新生 鄒族生命豆季極浪漫
當台長? 阿妹:不敢當
鄭梅玉與立體藺草世界
婚禮新選擇:到阿里山參加鄒族生命豆祭典   愛情長長久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