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 網絡通訊多於面對面交流

標籤:

【大紀元1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 郭秋怡 編譯報導)克莉斯汀娜.雷尼(Christina Rainie)三天內一直試著要聯絡到她的朋友,因為某些原因,他沒有對她的網路即時通訊、手機簡訊、或電話做出任何回應。當這兩個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的一年級新生終於在第四天聯繫上的時候,他們發生爭執,於是手機上佈滿了來往的激昂訊息並夾雜些道歉的文字。

美聯社12月6日報導,失望的雷尼決定不再要他在即將來臨的姊妹會中作她的男伴。她解釋說,“三天?這如同永恆一樣”。對於已相當習慣於以即時訊息與人聯繫的世代裡,她的抱怨似乎不是太離譜,尤其她和她的同儕已習慣並且悠遊在這樣一個面對面相遇少於線上聯繫的社交環境裡。

然而簡便的數位溝通到底是有益或有害於發展中的年輕人還不是很明朗。雖然網路增廣了社交圈子,但它相應的也被質疑是否會斲傷人們處理活生生現實世界的能力。

一位家在西雅圖且有一位18歲女兒及21歲兒子的律師席德.羅伊爾(Sid Royer)表示,“有時我渴望小孩在戶外玩耍,而不是上線的往日時光”,“到一定程度時,這種溝通科技會影響他們的創造力及專心程度,他們也會有想立即擁有每一樣東西的慾望。”但是,“若沒有手機及電子郵件,我就無法與我的兒女有那麼頻繁的聯絡”,因為兩個孩子都遠在學校。

無論是好或壞,新時代就在眼前

現在的年輕戀人在他們即時通訊的個人資料站(profiles)上宣達他們的少年愛情。對青少年來說,博客(blogs)及其它公開或半公開的網路雜誌已變成了告白室,予以閒話全新的層次並使校園流言及醜聞得到煽風點火。

合金公司(Alloy Inc.)是一家以青少年為對象的行銷與研究公司,其執行副總裁德瑞克.懷特(Derek White)表示,“數位工具正是現代社會的潤滑劑“。現在的青少年待在電腦前面的時間愈來愈多,而花在其他社會活動的時間愈來愈少。在2004年一項針對13至18歲青少年所作的調查中,懷特表示,逛購物中心及出外約會的青少年人數比1997年減少了百分之五,外出跳舞的人則減少了百分之十。

夏威夷的十七歲少年克利斯.沙利貝(Chris Saribay)完全放棄了正規學校教育,而改上線上公立高中,即學生在家裡看上課錄影帶,然後與老師以即時通訊或電子郵件溝通。但是這個小伙子並不孤單,他在全世界有很多朋友,在他的即時訊息名單上列有二百個好兄弟的名字。

他與密蘇里州哥倫比亞(Columbia Mo.)的十八歲少年克拉克.牟勒(Clark Mueller)變成好朋友,此友誼是因幾年前牟勒在麥金塔(Macintosh)熱愛者的線上論壇中向他詢問有關夏威夷的觀光資訊而開始的。由陌生人便成好哥們的這兩人至今尚未謀面,但他們曾在以視訊系統交談時相互看著彼此吃飯。

沙利貝進一步表示,“這真是太好了,五十年前這是不可能的,你的朋友只會分佈在同廳室至五哩的範圍內”,“而我們這一代可以與任何想要的人交談,無論何時何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兒童數位傳媒中心(Children’s Digital Media Center)的心理研究員艾利雪瓦.葛若斯(Elisheva Gross)指出,和先前的認知不同的是,青少年花費大部分的時間是與熟人而非陌生人交談。他們並非在挖社交黑洞,而是在使用高科技工具維持或擴張他們的人際網,“這在以往則須靠與朋友外出、排解無聊、或玩耍來維持”。

正當專家們同意網路世界的溝通可能會與離線時一樣快樂或痛苦時,心理學家們還處在研究非面對面的交往模式會對青少年的社會發展有什麼樣影響的初期階段。初步的觀察是﹕線上網路溝通對青少年的影響除人格塑造外,還擴展他們現有的習慣及性格特點。

洛杉磯的加州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in Los Angeles)兒童發展學副教授卡非里.蘇布列曼尼恩(Kaveri Subrahmanyam)表示,“如果他們恰巧不好動,那麼我想網路只會使他們更不會去作任何事“,”但如果他們原本就很好動,那麼網路不會使他脫離這種個性,而是會更加強他的活動性“。

舉例來說,西雅圖十五歲的佳比.麥克空(Gabby. McCone)每天花很多小時在網上與她的朋友作即時通訊,但她仍是學校的籃球校隊,更會彈吉他,而她通常會上網找樂譜。

與此同時,現實社會中的壞蛋將會在網路空間中找到另一種方式來嘲弄別人,當然要在線上阻斷這些壞蛋也比較容易,因為可以用專用的軟體來達成目的。

很難判定年輕人的生活是否已變得較豐富,或者有時候這種判定是很主觀的。
蘇布列曼尼恩還表示,“青少年正在作同樣的事情,但是使用的方法和以前不同了”,“他們和朋友面對面碰面的次數已不像從前那樣頻繁,但我們也全都變的如此,所以我們不能拿今天的青少年和20年前的青少年相比”。

根據2001年的互聯網與民眾生活研究專案(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研究顯示,全國有幾乎三分之二的青少年使用網路,而約一半的青少年說線上資源改善了他們的友誼。

維吉尼亞州詹姆斯麥迪遜大學(James Madison University)的新生加佈里埃爾.古德斯坦(Gabriel Goldstein)及他的前高中女友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相處時間是在以網上文字訊息彼此溝通。這位十八歲的少年表示,“它很快也很方便”,“一些或許不想在電話裡說的話比較容易用這種方式說,而且也不必親眼目睹拒絕或反應”。

康乃狄克州諾沃克(Norwalk,.Connecticut)的高一新生雷娜.漢諾卡(Rana Hanocka)承認,在她開始以即時通訊更好的表達她自己並擴展交往圈之前,她一直被認為是傻子。她的聲音變大了,自信心也變強了之後,現在的她在學校交了一大群的朋友。

而在學校開始的談話幾乎永遠都是在她一回到家中又在網路上繼續,且她一直待在電腦前,大約每天平均四個小時。去年夏天她幾乎都沒用電話,而是在網路世界中與那一堆朋友聯繫。

還不只是朋友

因為每週三次與她住在布魯克林(Brooklyn)的三十六歲阿姨在網上對談,漢諾卡與她的阿姨建立起從未有過的親密關係。她的阿姨雷菈.威奇斯勒(Lara Wechsler)是一位哲學系的研究生,能夠從閱讀她外甥女時時在其個人資料站(profiles)更新的內容中了解這個小妞當時的心情。

對雷娜的母親凱菈.漢諾卡(Kayla Hanocka)而言,與許多其他的父母親一樣,也已不再在冰箱上留字條了。她表示,“相反的,我只要用電子郵件或文字訊息傳給她就可以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情報體系改革案 眾院通過
田州研討發展高速互聯網到農村地區
章鈺 : 中共比俄共還坏
【九評徵文】「長在紅旗下」的愚昧、恐懼和仇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