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千人患語意癡呆

【大紀元12月19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明報記者 李思穎)香港有近千名、或有暴力傾向的「前額性語意癡呆症」患者,被誤當病情較溫和的阿爾茲海默氏病者處理。

香港人口老化愈趨嚴重,每10名長者便有1人患老人癡呆症,但有精神科醫生指出,香港對老人癡呆症的檢查「毫不深入」,無法準確把病人分類,誤將估計為數近千人、可能出現暴力傾向的「前額性語意癡呆症」(Frontal lobe semantic dementia)患者,當作最常見且病情較溫和的阿爾茲海默氏病者處理。

葵涌醫院精神科及老齡精神科顧問醫生余枝勝說,本港醫院會為懷疑患者問症,再作記憶力測試、X光和電腦素描測試。而外國如歐美和內地則會「多做兩步」,包括做成本約數千元的磁力共振和正電子放射層片檢查,故可把病人仔細分類。余指出,多重測試有助醫生準確掌握病人情,包括患者腦部受損部分的正確位置,故外國可找出少數的「前額性語意癡呆症」患者。

外國數字顯示,在老人癡呆症人口中,有逾1%患者屬「前額性語意癡呆症」,以香港有75,000名患者推算,即有近千人屬這種病人﹔因前額控制情緒、性格和行為,患者性情會變得暴躁、帶暴力傾向及詞不達意。

余指出,香港因缺乏進一步檢查,部分醫生亦忽略病人詞不達意的細微病徵,故至目前為止,完全沒發現相關個案,但余認為沒可能,並相信香港這類患者只是被「隱沒」於阿爾茲海默氏病的類別之中。

他說,患者會性情大變,若家人無法得知患者患上此症,雙方可能出現很多誤會,對家庭和病者的傷害很大﹔而醫生也無法對症下藥。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指出,性格改變非明顯「病徵」,且難被察覺,然而現時檢查及斷症「毫不深入」,未能早期介入,相信跟醫管局資源不足有關﹕「醫管局最後也是輸家,如出了事才介入,花在治療上的錢豈非更多﹖」

明報記者 李思穎

 

相關新聞
北市人口老化 糖尿病死亡率是民國70年的3.8倍
「健康講座」王紀民醫師講解老年癡呆症
75安老院擬改為護理院
媽媽為即將出生的兒子做了件事 她的爸爸聽說後好感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