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聖心:非戰家園運動在臺灣

周聖心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11月9日訊】 序曲

雖然我和一些朋友們在這一波反軍購行動中所提出的「非戰家園」四個字,以及「非戰家園」所標櫫的非戰願景,在臺灣是爲第一遭。但我並沒有資格侈言臺灣的和平運動。因爲,在今年六月初啓動「反軍購」運動之前,我並未曾參與任何和平運動。當我寫下「非戰家園運動在臺灣」這個標題後,在我心中翻騰的依舊是這幾個月以來不斷在我心中反覆出現的問題:我如何走上這條「非戰」的道路?我的終極信仰是什麽?作爲此一時空下的臺灣住民,我究竟能有哪些作爲?這些問題,我相信也是每一位參與「非戰家園」工作團隊成員,對自己的提問。

要簡潔地回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在臺灣,若想深刻討論一些公共政策或議題,最後總免不了要觸碰國家認同和意識型態問題,當然它也必然會涉及對生命價值與尊嚴的問題,包括對國家神話的批判與反思。

一位男性友人在有一次在 談中堅定地說道,「如果要對中國曲從,我寧願死」。我沒有反對他。但是我卻想到另一個場景:如果面對強暴的威脅,我會寧死不屈,或是會想盡辦法只要先能活下來?如果這受暴的是我的女兒,我會希望她們想辦法努力的讓自己活下來,或是抵死不從?男性友人說:這兩件事不一樣,因爲屈從投降後,要面對的是之後每一天的被奴役。但受暴的女子呢,得面對的又何嘗不是每一天?甚或是每一分每一秒連睡夢中都不能免除的每一個毛細孔的滲透。

生命的最高價值究竟是什麽?或許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當我們走過生命中的某些片段,我們留下印記,獲得啓示。

片段一:父親的返鄉之旅

從小,才剛學說話吧,我就像唱童謠般地朗朗上口著父親故鄉的地址-湖北省孝感縣霸堤村小東門外周家莊。1987年開放探親,父親帶著我和妹妹千里跋涉的先經香港、深圳到廣州搭火車轉赴武漢,再乘長途巴士一路顛波塵土飛揚的來到武漢城郊的孝感。

父親並沒有趕得及在祖母離世前回到故鄉,只能在荒漠乾冷的郊野墓塚前嚎啕。大姑媽和大伯父早已遷居武漢市區,獨身殘障的小叔叔和小姑姑一家則留在鄉下故居,守著幾乎傾斜的土屋和幾畝農地。

爲了陪伴和迎接我們,素未謀面的親友們從武漢從北京各地聚集而來,陪我們住在那個父親年幼即被迫離開的老舊的家。晚上,只有幾小時微弱的電力可以用來點亮昏黃的燈泡,但大夥兒每晚話興不斷。黑烏烏夜色裏摸黑到屋外上茅廁、吃飯時雞鴨豬狗就在你腳邊繞、要睡覺便卸下門板當床板用、整夜在屋梁上奔竄隨時要掉下來巨大的鼠兒、門前一個大池東邊飲用西邊洗滌夜壺….,還有長得和父親酷似的親戚、口音和父親一模一樣的鄉人、隨時盯著我們看的左鄰右舍….。首次返鄉探親已是將近20年前的事了,但每一個畫面至今依舊清晰無比。還記得,住在鄉下的一個星期多裏,包括住在武漢的親戚都因水土不服而鬧肚子或是起了疹子,唯獨我,不曾有過異狀,大夥兒都說,我比在地人還要適應得好。

我的確是一個好客人,一個能完全融入的異鄉客,謙和有禮尊重體諒,然而,陪父親「返鄉探親」的一個月,我也深刻地體認了一個事實:那個深植腦海的「湖北省孝感縣霸堤村小東門外周家莊」只是一串地名,我的童年我的生活我的記憶我的成長,不在那裏。我是一個異鄉人,一個終究要離開的親族。可憐我父親,一生顛波,引領企盼,白花了華髮重回年少舊地,終究也將只是一個異鄉過客了。

1987至今的近20年,父親回去的間隔越來越來長了,次數也越來越少了,他沈默地接受了這個的結局。更多我從小就認識的、長年孤獨住在榮民之家裏的伯伯爺爺們亦若是,年少時的記憶,如今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段故事。

是戰爭,讓他們的生命變了調,摩塑了一個個再回首已百年身的時代悲劇。

片段二:企盼中,女兒已長成

1990年我在經歷教職和兒童報紙的工作之後,來到甫正式成立的第一個臺灣民間教改團體–人本教育基金會。開始長期從民間的角度,對臺灣各種保守的、違反人權的、高壓管理的教育現場進行關注和批判。

在那個時代,「禁止體罰」還被視爲一種道德高調,是不可能也不可行的,更遑論學生人權的維護。學校裏的訓導人員甚至會用手銬將學生銬在訓導處鐵窗上(1994年,臺北市某國中),未經學生同意就直接剪短學生的頭髮、搜查書包、強迫晚自習、因成績未達規定而體罰成傷,至今仍普遍存在在國中校園之中。

凡此種種,可以總結歸納到兩個核心問題:升學主義和威權管理。民間教改團體十多年前即提出,要解決這兩個緊箍咒,最核心的關鍵作爲便是「落實小班小校」和「推行12年國教」。

但是,小校要地,12年國教要錢,從上一個執政黨到這一個執政黨,雖然政黨輪替了,但政府仍舊一貫的說法:沒有錢、沒有地。於是,臺灣的教育改革十數年來只能在課程統整、教材編纂、師資培訓、入學方式等枝節問題上打轉,挖東牆補西牆,無法解決教育資源問題、無法深入教育問題核心。

十多年過去,我的孩子從牙牙學語而今亭亭玉立已是個國中學生,但臺灣的升學壓力未曾減緩,校園裏的威權管理依舊存在,教官每天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各種處罰屢見不鮮。癡癡企盼的12年國教仍在遙遠的幻境中。

誰在乎小孩的快樂成長?誰在乎對年輕人的尊重?誰又真正在乎每一個孩子的適性發展和需要?

2004年五月底,6108億軍購特別預算案在行政院會通過,擬以出售國土、舉債和釋股方式,來進行這項超級軍購計劃。

十多年來,沒有錢沒有地可以進行教改工程,原來竟是一紙謊言。因爲沒有錢,可以賣地:沒有錢,可以發行公債:沒有錢,可以釋出公共事業股權。沒錢、沒地,都不是問題,只要有決心。

但是,這決心爲什麽不是用來徹底解決並提升臺灣的教育問題?爲什麽不是用來思考臺灣的永續發展?爲什麽不是用來深化我們的文化?…於是,許多長期關心臺灣社會發展的朋友們,或從環境議題、或從社會福利議題、或從生態問題、或從文化議題、社區議題,或是老人、殘障、青少年..等議題,以及國家安全議題、兩岸關係、國際局勢….等面向出發,6月19日,在匆促的造勢和串聯下,「反軍購要公投遊行」號召了上千人走上街頭,正式掀起至今尚未歇息的如波濤般一波波的民間聲浪。

片段三:非戰家園運動的願景與困境

挺身發動反軍購最初的動機,只因爲一個單純的信念:國家各種內需如此急迫,6108億超大金額擬透過出售國土、舉債、釋股來進行的軍購特別預算案,在沒有民衆更多的參與、討論和共識下,就要草率快速地無異議通過?走上街頭、用力發聲,只希望能超越藍綠政黨,深化民衆對公共議題的討論,突顯民間不同的聲音和訴求。

然而,正是這樣的期盼,讓原本自我安慰只需投身十天,至多一個月的「反軍購要公投」行動,如今已邁入第五個月了。而這條路究竟有多遠,誰都不知道。

欲透過「全民公投」的方式,「超越藍綠」、「深化對話」、「凝聚共識」,在現今的臺灣社會,它的困難度遠遠超過原有的想像。因爲,回應著我們單純動機的是國防安全問題、是國家財政分配問題、是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問題,更是各種隱晦不可言諭的意識型態、民族情感與國家認同問題….:不要6108億軍購案,那麽國家安全問題如何看待?不要軍購,豈不就是投降、親共?反軍購是全部反對,還是便宜一千億就可以接受?軍購=台獨?軍購=繳保護費?反軍購=中共同路人?反軍購=反扁=反政府…..?尤其立委選舉在即,眼看這個原本有機會透過理性思辨獲取最大共識的公共議題,如今已被層層包裹爲政黨用以對決/操弄的政治議題、選舉肉票。

公民社會的民主深化,前路漫漫。支撐著我們前行的力量是什麽?我想,是那最粗 的普世價值—看重每一個生命的關懷和非戰和平的願景—不僅在教育的實踐上,更在每一天的生活實踐中。

作爲一個平凡渺小的個人,我們或許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侈言世界和平的康莊大道,但至少我們可以爲非戰和平的願景盡一份心力,期盼每一個人都能在更好的環境中成長,成爲真正的自己。

附件

國家安全不等於軍購 (周聖心。2004.8.7.)

陳總統(2004.7.)29日大陣仗帶領媒體登潛艦出海後,首度針對已在民間引發各種反對聲浪的6108億軍購案,透過媒體對全民進行強力的「說項」–強調潛艦等軍購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爲6108億軍購背書的意味濃厚。

然而,6108億軍購案的爭論並不在於對國家安全重要性的意見分歧上,其關鍵在,6108億超級軍購案,代表的是臺灣對於國家發展以及兩岸問題的根本性思考,這項思考理當成爲全民共同的責任,而不只是黨政高層單方面的政策決定。這是民間反軍購力量的主要意見。

面對外有中美強權脅制,內有族群情結動 的艱困處境,對於兩岸關係與國家發展,我們需要跳脫長期以來「拉美抗中」或是「屈服於中國」的兩種簡單思維,並認真思考「非戰家園」的可能性與做法。然而扁政府的6108億軍購案,顯然依舊承襲了長期以來欲依賴軍購保障國家安全的舊思維。

作爲「公投反軍購」行動的一員,針對陳總統的說法,我們要提出四個意見:

第一、如果陳總統真「能體諒有人反對軍購」,就應暫緩軍購案的進行,多花一點時間進行更多的討論和對話,而不應以總統和三軍統帥之姿站到第一線,高分貝的爲6108億軍購強力拉擡。

第二、陳總統說「軍購不能簡化爲付美國保護費」。但,國防安全又何嘗可以簡化爲軍購而已!進行軍購,就可以保證臺灣的安全嗎?如果我們不是在付保護費,爲什麽得要用超過四倍以上的價格去進行三流軍備的採購?這次6108億,下次呢?軍備競賽何時了!恐怕國家安全未求得,國本已先掏空!

第三、這樣龐大,得依賴出售國土、舉債、釋股,以長達十五年編列的軍購案,怎麽可能「決不會排擠教育社福預算」?過去太多該做而未做的社會改造工程,都因爲國家經費的困窘而被迫延宕或擱置;一個72水災,多少家破人亡,何須一槍一彈的外力侵犯?窮兵黷武,債留子孫,空有潛 和飛彈,社會內部各種發展與價值卻嚴重扭曲,又有何益?

教育下一代,培養他們成爲更具有想像、道德、知識、行動力的國家主人,健全國家各種民生照顧、福利制度、國土規劃,營造一個豐足平等永續的社會,難道不是國防實力中最寶貴而不容他人輕易奪去的根基嗎?

憂心國家的發展和未來並不是只總統、三軍統帥一個人的責任,臺灣島國上的每一個人都在共同承擔著;事實上,我們認爲人民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國防,爲此,我們將啓動公投機制,進行人民對6108億軍購案以及臺灣安全問題的意志的展現和關注。

衷心期待二次執政的扁政府,能跳脫過去執政者一向的舊思維,相信人民的力量,共辟一條非戰家園之路。臺灣的未來和希望,不在美國更不在布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

原載《議報》第171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千禧一代」CEO:中共利用美媒攻擊神韻
肯尼迪中心炸彈威脅與神韻起訴案的關鍵
人權律師:對批評法輪功者的回應
【特稿】前學生起訴神韻和飛天的幕後真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