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博郎╱台南報導〕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昨天舉行第二屆早期療育棕櫚獎頒獎典禮,將代表國內早療領域最高榮譽的早療棕櫚獎,頒給陳永榮等十五人,對得獎人十多年來無私奉獻於早療工作,表達崇高敬意。,頒給陳永榮等十五人,對得獎人十多年來無私奉獻於早療工作,表達崇高敬意。
此次獲獎者包括陳永榮、林惠芳、黃燦珣、李淑娥、陳美吟、徐澄清、趙慧瑛、林美瑩、羅淑真、莊宏達、黃碧容、林玉香、李梅芳、羅鈞令和楊玲芳等人,其中,七十餘歲的徐澄清醫師已投入早療工作長達卅年,早期幫助過的遲緩兒,如今早已長大成人。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理事長梁忠詔指出,社會上有許多小寶貝在人生的起跑點上發展腳步遲緩,或是出現缺陷與障礙,這些小寶貝約佔百分之五至八,在他們幼兒期的黃金發展階段,需要早期療育機構和人員協助。
他並強調,以一百八十萬位學齡前兒童計算,即約有九萬名發展遲緩兒,在其身心發展上都會碰到諸多困擾,需要早期療育照顧,否則學習障礙將越來越嚴重,各界千萬不可漠視,遲緩兒的家長更應坦然面對事實尋求協助。
梁忠詔指出,國內有無數長期奉獻在早療工作的人士,此次各界推薦的棕櫚獎候選人也有數十名,最後再選出十五名,十分難得,得獎者皆是值得各界敬佩和景仰的對象。
他們有毅力 奉獻愛心和耐心
〔記者黃博郎╱專訪〕從事早療工作是一條辛苦而漫長的路,若無極大的愛心和耐心,很少人能一路堅持下去,而這次獲頒早療棕櫚獎的得獎人,都是這樣的人。
徐澄清醫師自一九六○年起即在台大心理衛生中心以個別化方式,示範、指導及督導發展遲緩兒的家長,在家中執行早療工作,一九六三年又與楊思根創辦「兒童日間留院部」,以一對一及家長積極參與方式,對自閉症及遲緩兒做早療工作,1998年並在恩主公醫院成立早療中心。
陳永榮醫師投入早療已有十多年,在八十六年更進一步邀成大醫院相關專家成立遲緩兒聯合評估中心,團隊成員有教授、醫師、治療師,眾人在忙碌之餘,仍準時出席每週的聯合評估和療育會議,深獲各界肯定。
「我很平凡,我只是做我份內該做的事,真的沒想到會被推薦為早療棕櫚獎得獎人,身為醫師能為生命服務本是應盡的責任,小兒科醫師很難不去注意遲緩兒的存在,一路走來,其實是兒童和家庭的需要所促成。」莊宏達醫師這樣說。
另一位得獎人李淑娥強調,她當年係不忍看到家長因找不到語言治療師協助兒童的無助眼神,因此毅然提前從榮總退休,投入語言治療師的行列,將所學分享給家長和幼教老師,讓他們協助遲緩兒提昇溝通技巧,只要聽到孩子用甜美的聲音喊「老師好」,便是她最大的安慰。
伊甸基金會中區主任楊玲芳表示,她給遲緩兒的並不比她從遲緩兒身上獲得的多,因為從兒童家庭可以看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像母親不惜為幼兒療育奔波的毅力、家人間的支持與愛,及身障者對生命的堅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