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韓山報導) 中國交通部部長張春賢和東盟秘書長王景榮27日下午在老撾首都萬象簽署了《中國-東盟交通合作備忘錄》,確定了中國和東盟交通合作、物流往來的藍圖。備忘錄中確定了中國和東盟在交通領域合作的中長期目標,和推進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便利化、航空、海運海事、能力資源建設開發和信息交流等領域的合作。
*中國苦於能源短缺
在中國的能源戰略中,石油佔據了最顯眼的位置。中國能源短缺由來己久,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事件影響了中國的石油供應;接著溫家寶訪俄,雖保證到2020年將在俄羅斯的基建和能源部門投資120億美元,北京卻未獲得莫斯科對造價25億美元的安大線方案(從西伯利亞的安加爾斯克到中國東北的石油基地大慶)的明確承諾。
世界油價持續高漲,中國石油短缺進入緊急階段,更加強中國另闢通路的決心。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戴彥德27日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根據國際能源組織以及中國政府最新的統計數字,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激增,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目前一半以上的石油依靠進口,造成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中國石油進口的來源主要是中東地區,是中國領導人目前的憂慮之一。為了擺脫對中東進口石油的過份依賴,中國政府力圖使能源供應來源多樣化,以避免對進口石油的過份依賴。
戴彥德指出,數據顯示,目前經合組織成員國,每年人均能源消耗量高達四噸標準油,如果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中國將需要至少六十億噸石油,這就意味著目前全球石油總產量的九十億噸要有近七成由中國使用。實際上,這樣的需求根本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
*發展能源新通道
中國正面臨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電荒、煤荒、油荒,全面爆發。一旦國際形勢出現變數,發生經濟波動或政治危機,中國必首當其衝。
為此,中國當局在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蘇丹、和巴基斯坦等國,都砸下不少資金,以換取能源,惜收效甚微。與埃及﹑加彭﹑阿爾及利亞石油輸出國簽署能源協議。為了保證中國能源的穏定供應,胡温政權積極布署能源外交,繼7月與緬甸軍政府在北京會談後,10月溫家寶抵達越南商討經貿與能源合作事宜,11月與老撾首簽署合作備忘錄。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所長休.懷特(Hugh.White)表示,北京原來連區域性的論壇都不愿參與,但從九十年代后期開始,北京把發展可靠的多邊外交關係視為「中國外交的工具」(instruments of Chinese diplomacy)。分析家認為貿易與經濟的發展是與北京不斷增長的政治和軍事野心緊密相關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