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7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在非洲研究野外黑猩猩40年的珍古德博士,自言最喜歡是花一整天跟蹤母猩猩和她的家人,她說或許這是「與生俱來」的使命,只要在森林便找到生命的力量。(國際珍古德(香港)協會提供)
珍古德博士昨日到訪金山郊野公園,看見野猴子能夠在城市周邊生存表示「amazing(驚奇)」,但認為當局應加強教育市民禁止餵飼。(國際珍古德(香港)協會提供)
珍古德的熱誠和風采吸引逾百學生及學者慕名而至,排隊向她索簽名及拍照。70歲的珍古德有求必應,坦言年輕人對環保的警覺就是她希望的來源。(伍詠詩攝)
對於在非洲研究野外黑猩猩及靈長類動物逾40年的珍古德博士來說,森林是她的聖堂,猩猩是她的良伴。
珍古德(Jane Goodall)說:「我完全無法想像,在沒有與這自然的神秘和諧共處之下走完一生。」可是,珍古德近年要離開天堂,走進人間,只為推動黑猩猩保育及環境教育。
1960年,珍古德只有26歲,一個人從英國跑到非洲坦桑尼亞的坦干伊喀湖(Tanganyika),研究當地的黑猩猩族群。於1965年取得劍橋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旋即又回到坦桑尼亞致力籌建岡貝溪研究中心。她自言,最喜歡花一整天跟蹤一隻母猩猩和她的家人﹕黑猩猩於黃昏時築巢,日落時天氣美好,母猩猩會與孩子玩耍,或讓小猩猩們在樹枝嬉戲,光線逐漸昏暗,小猩猩便靠近母親臂彎入睡。
轉眼40年,珍古德的科學地位全球矚目,並屢獲崇高殊榮,近年開始全球演講,推動保育信息。珍古德近日訪港,協助推廣在港成立的國際珍古德(香港)協會,鼓勵青少年以實際行動關懷環境和動物。昨日便一口氣從早上9時學校演講,到中午走訪俗稱「馬騮山」金山郊野公園,再到大學演講。
珍古德表示,對於香港的「馬騮山」野猴子可以如此接近城市,實感稀奇可貴,但坦言香港餵飼猴子問題嚴重,使猴子跟人的自然關係遭改變,猴子不再恐懼人類,又會因沒食物而深深不忿,結果攻擊人,但其實猴子感情很豐富。記者指數天前有3隻野猴子被車撞死,旁邊猴友在樹上發出嗚嗚悲鳴,久久不願離開,珍古德表示,當猴子面對生離死別時,亦會跟人一樣悲慟傷痛,不一樣的只是猴子即使悲傷,亦欲哭無淚,因為猴子是沒有眼淚可流的。
大學演講完畢,珍古德的熱誠和風采吸引逾百學生及學者慕名而至,長長人龍像小影迷般向她索簽名,說幾句心底話,或要求抱擁簽名。
看見年輕人對黑猩猩和環保興致勃勃,今年已經70歲的珍古德說,年輕人就是她希望的來源,即使保育工作在全球發展中是如何困難,只要她看見年輕人警覺環境問題,便感到一切有希望。有求必應的珍古德,一整天的演講與活動完結後顯得十分疲累,臨行前對記者說﹕「現在很需要吃一份晚餐。」珍古德在自述中曾表示,「現時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時,甚少在同一個地方逗留逾一周,不停在演講廳上看見許多新面孔,還有接待歡迎會與迫切的會議」。這時候,她會以祖母最喜愛的聖經句子自勉﹕「是你的日子,你就必須盡力而為。」
明報記者 伍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