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看中國-兩岸關系 對華武器禁運

標籤:

【大紀元10月5日訊】

連接收聽

据德國之聲報道,今年第九期的“議會”月報的一篇文章,概括了中國從辛亥革命到國民党退守台灣的歷史,回顧了台灣最近五十年的政治演變進程。文章最后這樣談到兩岸關系:

“北京沒有認識到,台灣態度的變化是由兩個几乎同時出現的因素造成的:一是55年前跟隨蔣介石移居台灣的大陸人正在衰老凋零,他們的領導地位已由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替代。后者內心中對中國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二是民主化使得分裂主義者得以組建政党。這兩种發展態勢起到了沉默的、然而又是現實的革命作用,增加了台灣居民的自我意識。北京沒有創意的威脅政策傷害了自己,大多數情況下有利于分裂主義。為了贏得對方的信任,找到諸如建立聯邦這樣解決問題的中間辦法,應努力制定建設性的台灣政策。但看來北京領導層在台灣問題上分歧很深,台灣的民主卻已十分堅固,盡管內部風云多變,仍可以抵擋北京和華盛頓的壓力。”

台灣向美國購買軍火近日在台灣成為了熱門爭議話題。台灣立法院即將就軍購預算問題進行辯論。

据BBC報道,中國外長李肇星說,中國方面重視美國政府多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反對台獨,因此中方要求美國方面以實際行動履行承諾,尊重中方的利益和關注點。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回應時指出,對台軍售符合美國的法律和長期以來的政策。

他強調,軍售純然為了台灣的自衛。

BBC接著說,鮑威爾所指的是《台灣關系法》,在25年前由美國國會通過。該法規定,如果台灣受到襲擊,美國方面會協助防衛。

另据BBC報道,陳水扁就近日中國國台辦指台灣挑舋一事表示:”我們不會因為中國指責台灣挑舋就放棄軍購”,台灣國防力量的維持,更是開啟兩岸對話的最大后盾,中國將軍事采購与所謂的台獨挂勾,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陳水扁并反駁中國近來的”指控”。他說:”中國經常指控台灣挑舋,并且將台灣的任何作為,都無限上綱到所謂的台獨,包括台灣的軍購、國際參与、國號簡稱,或者是憲改問題,通通都說這是台灣要走向所謂的台獨。

陳水扁強調,中國這些說法完全与事實不符,台灣軍購与所謂的台獨也完全無關,台灣必須要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与台海軍力平衡,這也是維持台海和平与穩定的必要條件。

陳水扁也表示,關于台灣憲政改革的問題,他已經一再強調,憲改目標在于追求現代化效能的政府,不會涉及到國家主權、領土、統獨的議題,中國卻動不動就說這是台獨。

陳水扁仍強調,台灣期待与中國開啟和平發展的穩定關系,對于兩岸對話沒有任何預設立場,對于最近中國的胡錦濤主席完成全面接班,他期望中國也能展現新的領導風格与彈性。

BBC 特別提出,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周五發表談話時大多是照著手中文稿念出,似乎對此發言相當謹慎,字斟句酌。除了表示台灣不會放棄軍購,及強調自我防衛的重要,并再三對中國指台灣”挑舋”的說法提出辯解,陳水扁是否在美國大選敏感之際,努力要避免台灣被視為兩岸”麻煩制造者”,頗堪玩味。

中國領導人即將參加下周在越南舉行的亞歐高峰會議,很可能會繼續爭取歐盟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周刊發表社論的題目是:不要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社論說:

如果歐盟為了取悅新朋友而取消武器禁運的話,這很有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歐洲有一些國家支持解除禁運。這個制裁措施是歐盟在1989年中國當局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血腥鎮壓民主運動之后實施的。法國強調說,這個禁令已經与現實脫節。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很可能會同意這個觀點。世界确實發生了變化。今日的中國正在實現現代化,而且很穩定。但是繼續維持武器禁運有另外一种象征意義。雖然中國的人權紀錄有所改善,但是中國人仍然由于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宗教信仰不同而被投入監獄。中國政府還沒有批准聯合國公民和政治權益公約。但是所有這一切并沒有阻礙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沒有阻礙中國与世界各國發展貿易,其中包括美國。這种局面就使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同美國的禁運措施一樣更加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禁令提醒中國政府、外部世界仍然很關注。

《經濟學人》周刊的社論說,維持對華武器禁運不但有政治意義,還有戰略意義。中國最近几年加強軍備主要目的是恐嚇台灣,而且威脅說,如果有必要,會使用武力收复台灣。一些歐洲人認為,這种事与他們無關。而且現在是美國,而不是歐盟做出承諾,在中國發動進攻時,向台灣提供幫助。但是文章指出:

這是一种非常危險的短見。如果亞州地區的第一大經濟體同第四大經濟體之間發生沖突,歐洲在亞洲的很多利益將會受到嚴重損害。到時候,美國所面對的是用北約盟國武器裝備起來的中國,大西洋兩岸的聯盟關系有可能成為另一個犧牲品。雖然歐盟在軍售方面有規定,但是這种規定沒有任何約束力。人們毫不怀疑,一旦解除軍售禁令,許多可用于軍事的設備和技術就會輸往中國。

中國不但樂于進口進攻性武器,而且對于西方的通訊,雷達以及其他技術也會采取歡迎的態度。但是這并不是說,禁令不能取消。歐洲人首先應該期待的是中國的人權紀錄能夠持續得到改善,而且必須确認,不管台海兩岸之間的分歧有多大,必須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決。歐盟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是否取消禁令問題上,而是應該向中國指出,在友誼上出現障礙,只能由中國自己去消除。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秦鵬直播】大S和汪小菲離婚 網友為何吵翻?
【熱點互動】疑雲罩三峽 大壩安全嗎?
中共出白皮書 美方反擊 到底誰「出爾反爾」
美中女主播電視辯論 誰能更勝一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