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5日訊】(BBC中文网記者魏城10月4日報導)還有不到一個月,美國選民就要投票選舉他們的新總統了。
有趣的是,美國之外對這次選舉的關注程度似乎一點兒也不亞於美國國內。大概,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選舉能像美國總統選舉那樣引起舉世關注了。已經有多次全球性民意調查的結果顯示,美國之外的多數民眾似乎更傾向於民主黨候選人克里當選,因為克里許諾一旦當選,他肯定不會像現任總統布什那樣,在國際事務中一意孤行,搞單邊主義。
全球朝野的視線都盯著11月2日(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原因倒不難猜出:美國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且經常以”世界警察”為己任,美國總統因此被稱為全球最有權勢的職務,誰擔任此職,似乎與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都有點兒利害關係,雖然最終只有美國選民才有投票權。
作為新崛起的大國、而且被美國視為”潛在競爭對手”的中國,對這次美國大選究竟”鹿死誰手”,自然就更為關心了。
北京意向難揣測
至於北京當局內心更希望克里獲勝還是布什連任,傳媒的揣測似乎互相矛盾。
香港《蘋果日報》引述分析家的話說,克里雖然在貿易與朝鮮核項目問題上有令中國懮慮的主張,但由於克里不像布什那麼親臺,中國領導人可能比較希望看見克里上台。
該報指出,在貿易問題上,克里反對美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把工廠遷到海外,造成美國國內職位外流,這意味著他一旦上台,可能會和中國產生貿易摩擦;另外在朝鮮核項目問題上,克里不久前在首場總統辯論中曾表明會尋求美朝雙邊對話,不像布什那樣堅持通過中國召開六方會談解決朝鮮核危機,此舉難免會削弱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不過,在中國最關注的台灣問題上,克里對台灣似乎不像布什那麼友善,可能更讓中國領導人屬意。
《蘋果日報》引述美國科蓋特大學政治學教授郝雨凡的話說:”總的來說,克里(在中國)被視為較佳人選。”郝雨凡認為,雖然布什的中國政策似乎已轉趨友善──由上台時稱中國為”戰略對手”轉為如今視中國為牽制朝鮮的伙伴,但中國對布什政府的動機仍有疑慮,”中國認為布什的政策轉變只屬暫時性質,為便利而結盟。”
但台灣《中國時報》的一篇相關報導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該報引述一位在中國的歐洲外交官的話說,中國官員和學者不僅更看好布什的勝選機會,而且內心里也更期望布什連任。
這位歐洲外交官分析說,美國民主黨歷來更為關注經貿、人權等議題,而共和黨主政往往與北京的交往更為密切,尼克松、里根當年都致力於強化中美關係,盡管布什政府在對台軍售問題上與中國的利益有所衝突,但布什去年年底”反對台灣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表態,讓北京極為滿意,此外,北京可能覺得布什並不喜歡陳水扁,因此如果布什連任,中美未來四年再交涉台灣問題時,也許要比與克里打交道更容易一些,而且過去四年來中國方面和布什交手慣了,比較熟悉,而克里的行事風格對北京來說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管是這位歐洲外交官的分析更接近事實,還是那位美國教授的說法更有說服力,至少中國政府在公開的表態中沒有表現出對布什和克里有什麼明顯的偏愛。
毛鄧喜厭很鮮明
這顯然與毛澤東和鄧小平主政時代有著明顯的不同。
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末期,毛澤東曾經對美國記者斯諾說了一句令全世界大為震驚、也令中國的左派大感迷惑的話:”比起美國的左派,我更喜歡美國的右派。”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毛澤東痛恨左派陣營的”叛徒”和中間騎牆派一直遠甚於痛恨右派。這就是為什麼毛澤東整肅劉少奇等本黨對手的殘酷程度要遠甚於對待國民黨戰俘和黨外右派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毛澤東仇視”蘇修”要遠甚於痛恨”美帝”的原因,這更是毛澤東為什麼選擇向美國”右派”總統、共和黨的尼克松搖動中美和解橄欖枝的原因。
的確,首先與世界上最極端的左派毛澤東眉來眼去、最後親赴中國與毛握手的,就是這個美國的右派總統尼克松。
如果說毛澤東”喜歡美國的右派”,除了聯美抗蘇的戰略考慮外,也有他主觀上厭惡所有立場不極端、態度不鮮明的政治勢力之因素的話,那麼,鄧小平偏愛美國右翼總統,大概更多的是出於他本人的實用主義傾向。
當美國共和黨候選人老布什與民主黨候選人杜卡斯基競逐總統寶座時,鄧小平曾對美國記者公開表示,他希望布什獲勝。這種與外交禮節相悖、語驚四座的公開表態,其實與鄧本人的意識形態取向關係不大,更有可能是因為鄧小平覺得:曾經當過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老布什一旦當選,也許更有利於中美關係的改善。
江胡取捨更曖昧
但中國共產黨政權與美國共和黨行政當局之間的相對較為密切的關係,最初因六四事件而遭受嚴重挫折,後來又因小布什的對華鷹派姿態而雪上加霜,這種世界上最為奇特的聯姻關係也因此增添了許多變數。
1989年,中國發生震驚中外的六四屠殺。當時的美國共和黨總統老布什盡管因歷史原因,與中國許多高層領導人有著特殊的交情,但出於原則和義憤,仍然決定對中國實施嚴厲的制裁。從此,北京當局與美國共和黨政府的蜜月關係結束,廣義上的中美關係也一度降到了自建交以來的最低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美關係自六四事件之後的解凍,實際上是在競選時曾誓言絕不放過”從北京到巴格達的獨裁者”的民主黨總統克林頓主政時期最終完成的。更有諷刺意味的是,中美關係解凍之後的一次最嚴重的”倒春寒”,居然出現在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入主白宮後不久之時。
北京曾經暗自期待,青年時期在中國度過一段”美好時光”的小布什一旦大權在握,能夠繼續推進克林頓時代確立的”中美戰略伙伴關係”,不料小布什上台後不僅積極落實他競選時所說的”中美戰略對手關係”,而且在中美撞機事件中,還以極為強硬的立場、措辭和手段,向北京活生生、冷酷酷地展示了究竟什麼是”戰略對手關係”。
但更為戲劇性的變化是,同一個對華”鷹派總統”小布什,在美國遭受9· 11恐怖襲擊之後,在反恐成為其當務之急之後,又變成了一個對華”鴿派總統”:不僅轉而加強與中國的反恐合作,而且明確表態反對台灣公投,在最近的總統競選電視辯論中,甚至強調中國在說服朝鮮放棄核計劃方面的關鍵角色。
中美關係的這些波折起伏,最終使中國所謂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層意識到,不管美國哪個政黨的候選人上台,誰也不是中國的永恒朋友或永久敵人,中美關係的好壞基本上不取決於某個政黨、某個領袖的意向,而更多地取決於中美兩國在全球戰略大布局中不斷變化的對應關係。這些更為務實的中國領導人開始背棄毛、鄧的外交遺訓、不再尋求和依賴什麼”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出於這個原因,對於四年前的戈爾、小布什之爭和如今的克里、小布什之爭,中國的江澤民政權和胡錦濤政權雖然私下裏都極為關注,甚至內心裏也或多或少有所取捨,但在公開場合,他們都沒有像毛澤東那樣,流露出明顯的愛憎喜厭之情,更沒有像鄧小平那樣,表達出明確的支持反對之態。(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