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數十億元的大劇院和貴州省的小學校

標籤:

【大紀元10月22日訊】(讀者投書)我們可以造出數十億元的國家大劇院,我們每天可以搞出那麽多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盛大活動,爲什麽就解決不了這些孩子上學的問題?民脂民膏啊!

1.大方縣貓場鎮小學


大方縣位於貴州省西北部的烏蒙山區,隸屬畢節地區,距貴陽200多公里。全縣人口90萬,除漢族外,還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滿等少數民族。全縣面積3500多平方公里,轄10個鎮、8個鄉、18個民族鄉,縣府駐大方鎮。農業主產玉米、油菜、馬鈴薯、水稻等,特產有生漆、皺椒、烤煙。區域經濟落後,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生活非常貧困。

貓場鎮位於大方縣西部,距縣城51公里,公路路況很差。全鎮總人口32000多人,其中苗、彝等少數民族占三分之二;耕地面積17000多畝,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柑桔、花生等。去年上報全鎮農業總產值4000多萬元,實際僅2000餘萬元;上報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實際僅600餘元。 走進貓場鎮,觸目所見,當地農民的生存狀態令人憂慮。

這個孩子14歲,不能上學。(大紀元資料室)


這個孩子14歲,卻不能坐在中學的教室裡。他必須到小煤窯背煤。今天他看上去很乾淨、很光鮮,是因為小煤窯已經被整頓關閉,他無活可幹。


這個孩子只有10歲,他身旁跟他差不多高的背簍,是他每天的勞動工具。他說他很想上學,可是家裡沒有錢繳納每年140元的學雜費。現在,他在一天天長大,他必須用這個背簍來證明自己活著的價值。他沒有白活。



狗吊岩村有一所小學,2003年以前一直在這個岩洞裡。



坐在岩洞小學的教室裡,孩子們每天的視野就是這樣的。



直到2003年10月,在香港慈善人士的資助下,孩子們才遷出了岩洞。 義務支教的先行者——老師徐本禹的行為屬於自發的“個人行為”,因此,他並沒有被列入團中央的西部志願者行動計畫,只是一個“體制外”的志願者。在我們這個 “組織”決定一切的國家,這就意味著徐本禹得不到體制內西部志願者的生活補助,成為一個完全沒有生活來源的人。他的行動也不可能被主流媒體按“報導方針” 進行宣傳報導。換句話說,他很難得到社會的關注。這使他注定成為一個孤獨的志願者。 徐本禹即將告別貓場鎮的孩子們,他和他的伙伴要為這些孩子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之一——和孩子在一起拍照。

2.大方小學——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年代還能夠建立這樣一所小學,共產黨難道就不能把它搞好嗎? 在大水鄉考察的所見所聞,只能用“震驚”二字來形容。貓場鎮與這裡相比,可算是天堂了。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鄉是2001年新建的民族鄉,位於大方縣東部,距縣城67公里。全鄉總人口126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占76%。全鄉耕地面積 12300多畝,平均海拔近1600米,屬喀斯特地貌。農業主產玉米、馬鈴薯、大豆、烤煙。該鄉經濟十分落後,據鄉黨委書記介紹,去年全鄉人均收入上報為 1200元,實際只有500元。全鄉今年5月基本通電。除鄉政府外,各村至今不通電話。2002年以前沒有通往縣城的公路,現雖然通了公路,但路況極差,屬於機耕便道。



圖為大水鄉一個漢子正從街上匆匆走過。他趕了兩個小時的山路是為了賣點玉米。如果運氣好的話,他可能賣得15元現金。除了買兩斤鹽回家,剩下的錢要攢起來做孩子下學期的學雜費。如果一個暑假攢不夠70元,孩子將輟學。



大石村歷來有尊師重教的人文傳統。徐本禹將要來支教的大石小學唯一的“教學樓”,建於1943年,原名“國立大石小學”,至今已有60餘年歷史。如今已搖搖欲墜。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年代還能夠建立這樣一所小學,共產黨難道就不能把它搞好嗎? 大石小學屬於村辦小學,國家沒有一分錢投資。教師只有初中學歷,每月工資110元。但因不少學生拖欠學費,這110元只是一個政策數字。



課桌隨時都會傾覆,但孩子們早已習以為常。


這是二年級教室。



楊某,彝族,大石村村民,全家五口人,去年全部收入僅700斤玉米。原來靠在小煤窯背煤掙點血汗錢,小煤窯關閉后,全家生活陷入極度窘困,過著半飢半飽的日子。


三個孩子因無錢繳納學費而輟學。


楊某家中一貧如洗,我們無法判斷這家人吃的是什麼。那幾個雞蛋是留著換鹽的。 楊某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上學』。


每當看見這樣的場景,我們就忍不住掉淚。@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貴州省兩宗煤礦事故十死多人失蹤
貴州部分縣市遭暴雨襲擊損失逾億元
貴州發現大型煤田貯量達兩億五千萬噸
廣東判處拐賣少女集團主嫌犯死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