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花園走出悲傷 心靈療癒防治自殺

心靈療癒防治自殺系列報導

人氣 47
標籤:

【大紀元10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二十一日電)台北護理學院籌建台灣首座「悲傷療癒花園」落成,將於二十三日校慶日揭幕。悲傷療癒花園(Grief Heal Garden)的理念與設置是屬於「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的延伸,並與中國「道法自然」的造園旨趣,以及「自然和諧」與「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多所呼應。



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所長林綺雲指出,加拿大教授兼悲傷輔導專家Alan D. Wolfelt於一九九六年設立「失落與生命轉化中心」(The Centerfor Loss & Life Transition),首先提出「悲傷園藝化模式」(Grief Gardening model)。

Alan D. Wolfelt認為,通過悲傷是一自然和必要的過程,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可以經由協助與陪伴過程(companionin)而達成。

另外,林綺雲也指出,Ulrich於Healing Garden一書中曾提出,花園之所以對人能產生療癒力,是由於花園透過設計須達成控制感與隱私權(sense of controland access to privacy)、社會支持(socialsupport)、生理的移動與運動(Physical movementand exercise)、接觸自然或能使人轉移焦點的正向消遣(Access to nature and other positivedistractions)四種效果。

悲傷療癒花園可以提供心靈受傷者一個紓解悲傷情緒、療癒心靈的環境以及尋求諮商、接受輔導的管道。目前正在各級學校宣導建置「悲傷療癒花園」的林綺雲指出,自殺已連續七年進入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而且高居青少年死因第三位,顯示防治自殺工作刻不容緩。特別是對青少年的輔導和建立青少年正確生死觀,學校教育是一切基礎,尤其重要,不論是軟硬體設施都亟需建置。

林綺雲是北護「鍾愛一生─悲傷療癒花園」計畫負責人,她指出,青少年還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學校更有責任提供諮商服務和紓解管道,而且要從小教育孩子有心理問題求助專業人員的觀念。在學校設置悲傷療癒花園有助於生活中,建全孩子正確的生死觀,理性的處理情緒問題,避免悲劇發生。

悲傷療癒花園一般都規劃為三大區域,林綺雲介紹指出,首先是「自我照護(self-care)區」。這是一個協助有失落狀況的個體承認現實狀況,讓喪慟者可以安全地自行抒發心靈深處的各種情緒,是一個心理與靈性發展的空間。

它以自然素材如樹木或花叢設計諸多隱密的角落(corner),各個角落具有特色,提供喪慟者獨處省思或懷想,希望能協助喪慟者釐清與失落(或死者)的關係、認識失落(或死亡)的本質、統整自我人格、發展自我的身分、尋找意義,並能接受持續的支持。

第二個區域是「人際互動(human interaction)區」。這是一個協助有失落狀況的個體產生能量而朝向失落之路邁進,也是一段處理失落或悲傷的過程,其間曲折崎嶇,彷彿走入一段黑暗、幽深抑鬱的長廊。這一段過程是陪伴者或專業人員提供協助的階段,在設計上會提供許多人際互動、談心的空間或角落,必要時可尋求諮商服務,陪伴者可以協助喪慟者完成下列活動:包括承認失落、與痛苦相遇、找到內在的新平衡、探索對生命的假設和嘗試改變。

最後一個區域是「和解花園區」(ReconcilationGarden)。當人們歷經失落,走過悲傷的曲折長路並透過人際的互動之後,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即「和解花園區」,一個五彩繽紛、花團錦簇、生意盎然的開放空間,象徵柳暗花明般走出悲傷,如雨過天青般開放心靈,經由自然與人文的滋養而嘗試再經營改變後的新人生

。林綺雲指出,悲傷療癒花園不只是學校的花園,也是社區的資源,可以提供學生和社會民眾「天人合一」的花園情境與諮商輔導服務,為國人心靈改革提供新管道,並可為打造生命希望工程立下典範。

相關新聞
日本網友集體自殺 一日9死
港報:蘇州一副市長涉貪遭「雙規」而自殺
「官商勾結」疑案 被騙者八人自殺多人發瘋
大陸精神病衝擊青少年  折射社會頹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