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9日訊】在現代化的今天,特別是生活在西方的人們,普遍依賴西醫、西藥解除病痛。可是,一旦我們抛開那些現代化華麗的外表,就不難看出,作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藏之一的“中醫”,享有西方醫學無法比擬的優勢,這集中體現爲中醫治病的“由表及裏,除病去根。”
中醫“治點帶面”
中醫與西醫有著衆多的不同:西醫的醫生要接受4至8年的高等教育,必須具備系統的理論知識。而中醫師出身于藥徒、學徒(古稱郎中)。靠四診八剛或祖傳秘方,憑多年的救治經驗治病救人。西醫看病先問病情、然後開單再經儀器檢出結果,進行針對性治療,治一不保二。西醫藥以片劑爲主、單味,副作用也經常發生。中醫藥則不同,一張處方,君臣配伍,五臟六腑都得調和。中藥多味一大包,煲煮去渣存水服,看起來似乎麻煩多多,但它卻副作用極微小。由於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飛快,人們在追求方便快捷時,卻忽略了中藥解除病痛對人體的根本性優點。
對於很多病症,中西醫治療的立足點不同,做法也大相徑庭。有很多病,西醫不能治,而中醫則完全可以治癒。例如,對風濕性關節炎,西醫使用封閉療法,只能顧及局部;而中醫則通經活血,痛則不通,不痛則通,貫通全身。對跌打損傷,西醫用石膏定位,只對外表局部,恢復周期長;而中醫則用內服自然銅恢復接骨,內調外應,復原周期短。對傷風感冒,西醫用APC片劑,強退表面高溫;而中醫則用柴胡、桂拔等表汗(但不大表,以防虛脫)。使用茅根、桑枝、橘梗等退寒,由表及裏,循序漸進,治點帶面,對肌體進行全面調理。
中醫釋疑化頑疾
中國古人遺留下了很多古方、偏方、土方和食療方等。中藥講究天時地利人合,量藥適度。這些傳世精華,對於那些在北美院校從事醫學幾十年經驗的學者來說,亦是深不可測的醫藥奧秘。實際上,目前人們經常談論的幾種病症:高血壓、膽固醇、糖尿病、過敏症等等,在傳統中醫藥典籍中早有治癒妙方。
*高血壓是病嗎? 不是,這只不過是西醫血壓計的一個測量值。對此,中醫早有定論,按中醫的經絡來講,脈洪有力、面紅、舌胎紅帶黑就是高血壓。它屬於哪一經呢?是心經之火大旺,七情所傷(火分陽火和虛火,虛火者面紅帶白)。舉一例:古時有一位名郎中,母病在危,面紅口幹、脈洪有力。郎中在母親面前踱來踱去,爲母親看過病卻不敢下藥,口中念叨:若是他人之母必用白虎湯一連九服。傭人聽到馬上到藥店抓藥煎煮侍奉老大夫人服用。不久,病情得以好轉。(注:血虛者則忌用白虎湯)。
*膽固醇是什麽? 血脂肪,詞名一出口,嚇得人們這不能吃那不能吃,時時擔心什麽物質會含有膽固醇多少?按中醫來講,不用忌口,只需食後飲杯濃茶化脂即可。中國有句古語:“飯後一杯茶無需醫藥家”。茶能解毒、解脂肪(但切忌飲咖啡)及提神。福建茶、綠茶、紅茶等爲首選藥用。
*糖尿病解密 。對此,中醫古書亦有記載,古時雖沒有今天現代的化驗儀器,但土法、土方卻也方便準確。早晨起來小便無嗅則無糖尿病;中午小便在草沙坪地,有螞蟻團團圍聚則爲糖尿病。糖尿病是怎麽形成的呢?中醫的解釋爲,是肝脾(胰)濕重不納,則從腎、膀胱排泄出體外。患糖尿病的人會覺得很疲勞。中醫治療時首先固腎、養肝去濕、調候。服中藥湯,加少許四川井鹽,逐漸減少糖的排泄而使肌體康復。
*本無花粉過敏症 。春夏季之交,遍地鮮花盛開,隨處可聽到人們談及花粉過敏症。那末,是花粉散發到人身上引起的嗎?中醫的解釋爲:本體血之熱毒也。冬天時,溫度低,人體毛孔縮小又穿厚衣服,氣體散發不出來藏在皮膚內。春夏天熱,毛孔擴大毒氣排出,衣著單薄,受風所感應奇癢,用手抓時破皮紅腫發癢,於是疑爲花粉過敏。本人在60到61年間曾受此之苦。那時,整天在工廠裏做工達每天11個小時。穿著長袖衣,自覺花粉應是無從可入的。但是在夏天4至5月(陰曆)花粉季節時卻奇癢難忍。我服用的西藥有撲爾敏、磺胺,甚至用金黴素及盤尼西林(青霉素)都未見好轉,後轉求中醫治療。醫者笑我:醫書看了這麽多,這點小病都不能治,何其用也?後指點我說,此乃血之熱毒,須沖烏糖水服以泄火、解毒,而並無花粉過敏。需要說明的是,烏糖在很多其他的地方叫黃糖或稱土糖。黃糖可解食物中毒、魚蟹過敏等。(切忌使用白糖)
以上所談個人看法及一些親身經驗願提供給大家參考。因我是醫學愛好者而非醫生,上述文中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專業學者諒解。若對本文有所指教或欲進一步探討者,請來信寄:4-281 Bronson Ave. Ottawa ON,K1R 6H7,或由渥太華大紀元辦公室ottawa@epochtimes.com轉交。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