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8日訊】杭州下孫遺址的挖掘,使得浙江新石器時代序列被改寫,大約有8000年歷史的跨湖橋文化已經位列首位,它比河姆渡文化早了1000年。
據今日早報1月8日報道,去年5月份開始試發掘的下孫遺址,昨日進行了進一步發掘。與2001年發掘出土的跨湖橋遺址相比,它們的文化內涵具有共同特點:以釜、砵、圈足盤、罐為代表的陶器群形態特征相似,石器的石料均為青灰色的沉積巖,都發現了與江南其他新石器 時代不同的特殊器物線輪等,不同的是制作工藝更加粗朴。它們基本符合遺址被冠以“文化”之名的大致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空間、范圍和人類活動,二是在不同的分布點中有特征相同的器物。
記者在將近600平方米的試掘范圍內,遺址的泥土地面上有60多個坑,考古專家講,這60多個灰坑,極有可能是 古人用來存儲橡子(櫟樹的果實)等食物的;在灰坑裡,考古人員發現了長約4厘米的鐵釘般大小的骨錐,它的尾端還有一個小孔。 “這是用魚骨頭做的,可以當作錐子,也可以當作針,織漁網用”。還有頭尖的木錐,“就像古時打仗用的箭頭,也可能是叉魚的”。在灰坑裡還發現了幾個陶墊。也許,七八千年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聚在海邊一起生產、捕魚、制陶……其樂融融。
浙江省地質調查院在此進行的地質勘探表明,下孫遺址之上數米厚的淤泥均為海洋沉積。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下孫遺址廢棄之後變成了一片海面或者是海邊地區。這一點與跨湖橋遺址是相同的。而疊壓在二者之上數米厚的淤泥都是海水帶來的沉積,說明遺址曾遭水淹,並因此而被毀棄。專家估計,很可能因為生存在如此低濕的地區,在海平面上升淹沒此處後,才導致文化的最終消失。
浙江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目前已有5個,除了跨湖橋文化外,還有河姆渡文化,馬家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位於余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夏天,河姆渡村農民在修建排澇站時意外地發現了這一已有7000余年歷史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
馬家文化:馬家遺址位於嘉興南湖鄉天帶橋村。1959年3月,當地群眾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時被發現,經考証這些文物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在其後的桐鄉羅家角遺址等地的考古發掘,又把馬家文化的上限推至距今7000多年。
崧澤文化: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的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地處青浦區內的崧澤文化遺址。經過50余年的不懈努力、多次考古發掘,崧澤文化遺址的歷史遺存面貌逐漸清晰,受到考古、歷史等學術界的重視,被命名為新石器時代的“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年。浙江省的崧澤文化以嘉興和海鹽仙壇廟遺址為代表。
良渚文化:自從1936年杭州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發掘了新石器時期的良渚遺址後,60多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太湖流域的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發現了100多處良渚文化遺址。良渚文化時期距今大約在4000年到5000多年之間。(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