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7日訊】亚州时报林綺慧1月7日报道,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的2004年施政報告,可謂戲中有戲。香港特區政制檢討,明顯引發北京不同意見,而夾在中間的董建華,一於採取“政治上跟江,民生上跟胡”的做法。
施政報告沒有公佈關於香港政制改革的時間表,固然令人失望,更使人意外的是,香港政府推出政改時間表計劃難產,是因為中央政府在12月底的介入。這可能牽涉中央政府內部問題,也反映中央在香港政改問題上可能未有共識。
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7日在記者會上公開指,政府遲遲未有推出政改時間表,是因為中央政府突然叫停。他表示,特區政府在2003年10月曾考慮政改時間表,但中央在2003年12月底向董建華表示,希望先就基本法政治體制發展的原則和程序,進行充份研究及商討,才確定工作安排。因此董建華才成立專責小組,研究有關問題,而未有發表政制時間表。
中央政府的突然介入,多少可反映中央內部對香港政改意見不一。12月初,國家主席胡錦濤才在12月3日接見述職的董建華時公開表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必須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規定,從香港的實際情況出發,循序漸進地發展,相信香港社會對此是能夠形成廣泛共識的。”。
可是,翌日新華社便發表一篇 “法律專家談香港政治體制發展” 文章,當中四位內地法律專家強調, “有人以為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怎麼改完全是特區內部事務,應當由港人自己定,這是一種誤解。”,並指若要更改2007年特首選舉方式,需經人大常委批准,而改變立法會的組成,也需報請人大常委備案。
這4名內地法律專家均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分別是北京大學教授蕭蔚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崇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建璠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夏勇,他們亦被視為軍委主席江澤民派的人物,反映江澤民意見。
許崇德5日更強調,必須由北京判斷香港是否進行政制改革,若香港自行決定便是搞 “港獨”。
4名法律專家的政改意見與胡錦濤的明顯不同,胡錦濤的要點是要依據基本法,但4名法律專家則強調中央亦需參與其中。這反應中央內部在香港何時進行政制檢討未有共識。
中央內部對香港政改上意見不一,可能中央要考慮到一旦由香港主導政改方向,怕會超出他們可接受範圍失去控制,以及會影響3月台灣的總統選舉。
這次中央的介入,令香港政改問題高度政治化,及非常複雜,尤其是台灣的總統選舉因素,多少會對政改造成衝擊。相信中央政府在台灣選舉過後,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才會落實香港政改方向以及推出檢討時間表。政改時間表的一再推遲,將會對特區政府支持度造成極度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務院港澳辦首次在香港特區發表施政報告後發表聲明指,希望特區政府就政改問題,與中央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充分商討,然後才確定有關工作安排。並表示,希望香港各界人士以理性的態度思考和討論這一問題,向特區政府表達意見。分析家指出,這是中央政府為政改檢討時間表“難產”向港人給一個說法,避免港人怪罪董建華。
對於急切需要提高民望的特區政府,失去政改的主導權後,董建華只能在社會民生事務上,儘量吸納了胡錦濤的意見。胡錦濤曾向董建華表示, “希望香港特區政府繼續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貼近民眾,體察民情,集思廣益,不斷提高為市民服務的水平”。
董建華將重點放在施政改善方法上,他再次重申以民為本的中心思想,希望以行政吸納方式,多聽社會意見,可惜這已不能滿足香港人要求。
董建華強調要加強諮詢組織功能,來吸納社會民意,其實這並非新政策,早在港英政府時代,已有這種 “行政吸納” 政策。政府利用這些諮詢機構,將建制外的人,尤其是反對聲音人士吸納入建制內,令他們覺得有份參與制訂政策,從而較支持或接納政府提出的政策,減低社會上對政策的反對聲音。
董建華表示,要加強對社情民意的掌握,這反映他亦明白過去未能了解民意。他指,各區民政事務處、區議會、各種諮詢組織以及為數眾多的民間組織, 形成一個遍佈全社會的、能夠廣泛吸納社情民意的政治網絡。
特區政府若在前幾年民怨未太深時,確切執行行政吸納政策,聽取公眾意見,還不致於有現時局面出現,但連串施政失誤,加上在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上,政府一意孤行要進行立法,最後亦只因未有足夠通過立法票數下才擱置立法,嚴重漠視民意下,市民已不只要求特區改善施政。董建華似乎忘記了香港市民另一重要訴求是還政於民,2007普選行政長官及2008年立法會全面直選。
董建華一直未有回應市民訴求而辭職,而選擇在7日發表的施政報告內 “下召罪己” 希望多少能平息民怨。董建華在報告內多次向公眾 “懺悔”,承認特區政府過去施政有錯失。他指,“我們知道還有不足之處, 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並在結語時承認, “市民的‘七.一’大遊行, 清晰地表達了對政府的不滿和期望。”。
在與立法會合作方面,董建華表示, “政府會在平等共處, 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加強與立法會的對話和合作。”,並會加強與立法會各黨派議員接觸;其實,董建華不尊重立法會意見的箇中表表者便是董建華本人。
董建華曾多次在立法會內,與民主派議員針鋒相對,甚至冷嘲熱諷。民主派議員陳偉業問董建華,中央撤換隱瞞非典型肺炎的失職官員,但香港官員有過失卻未受處分,他是否認為中央種做法有問題,董建華卻回答一句 “這個問題很膚淺!”。對於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的質詢,董建華則指他回歸以來一直 “唱衰香港”,未有正視民主派議員意見。
在施政報告內,董建華雖多次承認過去多年在施政上的失誤,並希望以行政吸納政策,實在頗有“下詔罪己”的味道;但在公眾關注的政改時間表上交白卷,未有回應元旦10萬人遊行還政於民的要求,實在難以滿足香港市民的期望。
董建華現在似乎是夾在中央江澤民和胡錦濤兩個領導人間,頗有左右做人難之感,但董建華選擇在“政治上跟江,民生上跟胡”的做法是否可行,是否為香港人接受,實在還需觀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