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缺乏人才是中國的痛中之痛

胡少江

標籤:

【大紀元1月3日訊】新年第一天,官方的人民日報在第一版全文登載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這個決定洋洋萬言,集中表達了十天前中國政府在北京召開的人才工作會議的基本精神。那次會議是去年歲末中國政府召開的最後一次全國性的重要會議。看來,中國新政府著實在為中國人才的缺乏發愁。當然發愁是一回事,能不能找出有效辦法解決問題是另一回事。

中國的確需要人才,而且需要世界一流的人才。這個需要並不是始自今日,而是存在數百年了。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人口占了人類的五分之一強,土地和各類資源也占了一大塊。在世界走進現代化進程的數百年間,在所有關系人類現代物質生活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上,沒有拿出一件象樣的東西。且不談那些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幾乎所有與現代人類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蒸汽機、電、機床、電話、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空調、暖氣設備、抽水馬桶、電腦等等,沒有一樣是中國人發明的。

不僅在科學技術上沒有象樣的貢獻,在所有關系人類現代社會生活的精神創造和制度建設上,中國人也是乏善可陳。中國是世界上把外國人的名字寫入本國憲法的極少數國家之一。且不談對錯如何,至今被中國官方奉為神明的精神瑰寶-馬克思列寧主義其實也是外國人的發明,而且還是被他們本國人民中的絕大多數所拋棄的發明。如此看來,中國不僅缺乏世界第一流的發明創造人才,甚至連甄別、篩選、接受他人發明的人才也十分缺乏。君不見,三權分立、民主普選、新聞自由、保障人權等等,這些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的東西,中國人不僅沒有能力去發明它們,連接受它們都顯得如此艱難。

在一個世人欲望無窮而自然資源有限的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在有國家存在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一個國家沒有象樣的人才,其結果就是競爭中敗北,接著就會被人瞧不起,在接下來就會被人欺負。說到底,競爭是實力的較量,而最終的實力其實就是人才。這就像打牌、下棋一樣,你的智力不如他人,自然只有認輸的份。這個道理簡單十分殘酷,但是並不復雜。

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似乎不太接受這樣的推理。在許多國人們看來,中國人被人欺負是因為那些欺負中國的國家的人太壞、太強的緣故。這個道理的背後自然包含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中國人受欺負固然是由於不強,但同時也是由於我們太善良的緣故。這樣一解釋,一方面受人欺負便變得有那麼一點高尚起來。另一方面,缺乏人才的事實當然也就顯得不那麼顯眼了,當然也就用不著去探究缺乏人才背後的文化、社會、政治因素了。其實,世界所有國家的人,在本質上大體是一樣的,談不上一個國家的人比另一個國家的人更好或者更壞。外國人欺負中國人固然可恨,中國人欺負起自己人也不比外國人好到哪兒去。更何況,好和壞都不是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決定競爭勝負的最終只能是人才。

共產黨從不承認人才、摧殘人才,到容忍人才、利用人才,到重視人才、聲言培養人才。看來的確在與時俱進。但是人才的培養不象蓋房子、修馬路。人才的載體是人,而人不是一個被動的物件,他具有能動性,因而要求有一個讓其自由發展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不知道中國官方是不是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真的准備在這方面下一番真功夫?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經濟評論:增長与失業并存的中國經濟
經濟評論:又一個"形象工程"
胡少江:孫大午沒有罪!
胡少江:温家宝访美和美中贸易逆差问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