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迷離大澳 香港漁村意象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月1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詩涵/香港報導 攝影/張飆)在東涌地鐵站下車,繁華的香港已經過了站,搭上前往大澳的巴士,前去尋訪另一種香港印象。

新建的赤角機場讓大嶼山漸次開發,以往是沒有這條山路的,至今除了巴士,只限領有通行證的私家車,而擁有者也多半是當地居民。路很窄,巴士搖搖晃晃開得慢,不時要和來車交會,在山中鑽了二十分鐘,終於見到海景,視覺頓時寬闊起來。

非假日的車上三兩人,前頭的小女孩已經吹起充氣泳圈,到了長沙海灘,他們一家人披掛著毛巾和笑容,通往正午時分的冬日海洋之心,那裡有著夏日氣味。下車到了大澳,前面的小攤子賣著冰凍豆腐花,在此渾然不覺所謂冬日,熱氣壓縮著海港,連聲音都不易流傳。不知道動畫「神隱少女」裡頭的千尋,面對那座橋畔荒城有多少好奇心。

橫渡水上風情

大澳遠自漢代就有人居住,真正有文獻記載是宋朝,當時已是繁盛漁港。清朝年間當地漁鹽業更盛,至今曬鹹魚的景致及隨風紛送的鹹魚味,足以解釋大澳幾百年來不變的風貌,也或許住在這裡的人家的嗅覺,已經將魚腥味內化了。

從永安街往裡走,他們就住在水邊搭建的高腳屋,當地人稱為棚屋,居民們就是教科書講的蜑民。街邊攤子正在撿著瀨尿蝦乾的媽媽說:「我小時候大澳還住了七、八千人,現在剩下大概三千人了。」

她身後的水上棚屋,戶戶相連,早年青壯居民就步下屋子的階梯,撐自家船出海捕魚。屋子分前中後三段,前段是大廳或睡房,中段擺神明位,後段則是長輩的生活空間,而棚屋就沿著港邊的永安街,一長溜而建。

永安街與街市街以海水分為兩岸,當年的交通接駁全靠撐船「橫水渡」,而今鐵橋已經建起,橫水渡就留給遊客體驗五分鐘的船行趣味。鐵橋上人潮不斷來往,有的是四處拍照的觀光客,多半是當地居民推著車子、踩著單車,載著的貨物像是承受了過往今昔的所有重量,讓他們緩步而行,汗就淋淋漓漓滴在橋上,和著腳踏車吱吱嘎嘎,弄得橋上喧騰萬分,到後來被腳踏車的叮鈴叮鈴聲逼趕到街市街,一條筆直的漁村道路,叫賣聲飛奔而來。

港邊迷人夕照

走過這條最熱鬧的街,立刻面臨向左向右的抉擇。正在躊躇,不意看到巷子裡壁上有張木牌寫著「藝術品,請勿觸摸」。旋身一看,對到一雙太過清澈冷靜的大眼,嚇了一大跳。

大眼的主人蹲在地上,小屋子裡堆滿了木雕,很有峇里島的味道,門口一張發黃報紙和一面怒目的木雕臉相,才知道方才那人就是藝術家。藝術家靜靜躲在巷子裡嚇人,也許他是在找尋靈感或是觀察旁人吧,卻成為熱鬧街市突兀而豐富的趣味。

選擇往左走向碼頭,等待黃昏時分,聽說那裡的日落相當迷人。一路走走晃晃,方才的棚屋已經換成鐵皮屋,氣勢一點兒也不驚人,反而比平常屋子小些。沿著彎彎小路而去,蓋得像小錫兵的玩具屋一般,太陽曬著造型各異的屋子,變換出不同光線的趣味。

除了住民,這裡的住貓相當多,像接力賽跑一樣,在房子暗處交棒,然後神出鬼沒地從遊客的視線一閃而過,去各戶人家搜括鹹魚的滋味。一路經過人家的小花園、傳出電視節目聲音的院落、在孩子們的腳踏車間閃避,也就晃過了石仔街的庭院深淺。

碼頭上已經有等待落日的人們,不遠處有位老伯正在捕魚,撒下網子,輕輕慢慢地撐篙前行。天空中有老鷹飛翔盤旋,碼頭渡輪正要出發,難得涼風,遊客東一落西一堆、愜意地低聲談笑。待西斜的夕陽將岸邊的綠樹打上一層金箔,像未知的牽引,所有人漫步回車站。

來時路上現在已飄散著飯菜香,多了鍋鑊聲,外頭曬的鹹魚也都回家了,獨留寧靜踅於門外;白日裡吵得湯滾水沸的街市街,吃食不見了、明信片架不在了、掛著的魚干正一串串往屋裡搬。避過清掃大街的潑水,遊客似是和這裡毫不相干。居民們清早起來就在門前一坐,吆喝賣鹹魚,天黑了,眼明手快把整個攤子挪進家裡頭,熟練得像是從小到老不曾離開過。

走到永安街回望大澳村,華燈初上,雖然必須離開,卻感覺到身後有另一番氛圍正拉起序幕,也許,就像「神隱少女」千尋去到的橋另一端,大澳的夜晚,還有另一種燈火輝煌,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衛生署正化驗廣東疑似SARS樣本
港府採取措施防止候鳥「輸入」禽流感
報導指胡錦濤要求制定能源發展戰略
張三一言:鳥籠內政改──香港政治形勢驟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