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5日訊】 又一個中華民族的新春佳節來臨了,人們的思鄉、思親之情在與日俱增。中國人向來講究在重大傳統節日特別是新年裡老老少少全家團圓、共度良宵。此時此刻,海外的遊子、學子特別思念親友、懷念故土,條件成熟的已著手收拾行囊,準備踏上歸鄉之路。
金色包裝的「海歸」學子
這些年,學成回國的學子不斷增多,祖國也敞開懷抱,熱情歡迎、吸引學子回國,一個新的詞彙「海歸」(海外歸來)應運而生、如雷貫耳。民間形象地把「海歸」稱為「海龜」,而把沒有喝過洋墨水的土產貨「土憋」稱為「土鱉」;「海龜」似屬珍稀保護動物,自然比「土鱉」要寶貴得多。官方、媒體不分青紅皂白,把海歸現象一律形容為「拳拳學子心,殷殷報國情」,不厭其煩地進行「愛黨」「愛國」「愛民」「報國」等金色包裝;並宣稱政策暖人心,是母親的聲聲召喚,感化了在海外漂泊的遊子。每當重大節日來臨之前,有關部門都會邀請海歸學子代表,參加形形色色的茶話會、慶功會、表彰會、英模會等,各級政府首腦經常出來接見,與學子們一起舉杯、合影留念,以資鼓勵。
「海歸」們則順水推舟,對各種各樣的閃閃發光的金色高帽子來者不拒,多多益善。又是作報告,又是表決心,今天接受採訪,明天發表文章,表明自己是多麼愛黨愛國愛民的,絕不留念西方繁華的物質世界和優裕的生活條件,排除萬難,毅然踏上歸國之途,報效祖國,把自己的知識才華奉獻給黨和人民,貢獻給父老鄉親。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一句句鏗鏹的話語,催人淚下、感人肺腑。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吃過豬肉,但也聽過殺豬叫。」意思是說,某些事情雖然未親身經歷過,但根據世之常情及自己已經知曉或經歷的情況,也能猜出八九分。海歸學子們的情操真的有那麼高尚嗎?恐怕要打個大大的疑問號!或許筆者對人類太悲觀了,世上絕少聖賢,有的是魔性不敢釋放或不敢充分釋放的魔鬼。
海歸心態「風情萬種」
海歸學子們回國的心態可謂「風情萬種」,豈能一言以蔽之。官方和媒體及學子們自己所津津樂道的那種「聖賢」心態確實也有,但絕對不多,或者說在「聖賢」心態之外夾帶著可告人和不可告人的其它心態,換句話說,即使「聖賢」心態也不是那麼純潔和高尚。
改革開放後,我國結束了閉關鎖國的封閉狀態,國門洞開,一批又一批學子紛紛走出國門,逐年增多;特別是近些年,大批學子利用各種各樣的途徑、渠道,一窩蜂地湧向國外,並呈現低齡化趨勢。有去就有回,出去多了,回來也就多了,這有甚麼好奇怪的;總不可能人人都能搞到「綠卡」「楓葉卡」,在異國生根發芽。世界人口在爆炸,似乎個個國家都在嫌人多,不說人口密度很高的歐洲,就是幾個地曠人稀的傳統移民國家,也明顯加大了移民的限制,不回來咋辦?難道要給人家遣送回來?
前些年,全球經濟大滑坡,經濟蕭條席捲美歐日等經濟發達地區(也是學子們主要的留學深造地區),這些地區遲遲走不出經濟低迷的陰影,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勢頭強勁,GDP每年以7-8%的速度增長,加上國內對海歸人員有特殊的優惠條件,國人崇洋媚外,迷信「海歸」,海歸人員回國後被視為「國寶」「市寶」「校寶」「所寶」,享受大量的優厚待遇,何樂而不為?這與愛這個愛那個有甚麼關係?又如何能解釋「絕不留念西方繁華的物質世界和優裕的生活條件」呢?由於「海歸」特別吃香,能撈取特別的好處,近年不斷冒出與「海歸」有關的假冒偽劣產品。
常聽海外學子抱怨:再怎麼搞也是個三等公民,難以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他們因此歸心似箭。這句話倒是一語道破了天機,露出了他們真正的心態。國外的「主流社會」是如何閃耀著迷人的光華,「三等公民」又是怎樣被人鄙視的,我們領教不深;通過發達的資訊,我們只知道,隨著文明的進步,西方民主社會的「平等」「博愛」「人權」等現代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主流社會」的特權在不斷削弱,平民的尊嚴和權益日漸受到保障。而在國內「主流社會」出入的達官顯貴、官僚商賈、知識精英,物質、精神雙豐收,榮華富貴,作威作福,享受著巨大的特權,走到哪裏都是前呼後擁,隨從一大幫,「海歸」們豈會不知?有些人在出國前就是帶「長」當「主任」的,親身體會過這種妙不可言的銷魂滋味。「海歸」們當然是進入「主流社會」,不會淪落到平民世界裡──「海歸」們的如意算盤打得挺不錯的。
隨著「海歸」日益增多,不見得每個「海歸」都能如願以償昂首步入「主流社會」。也有「海歸」「虎落平原」,與平民百姓一樣嚐夠了酸甜苦辣,受到歧視和不公平對待,境況比在海外當「三等公民」受洋鬼子欺侮強不了多少。這時的「海歸」可能又有一番解釋和自我安慰:同樣的耳光,被兄弟打和被外人打感覺就是不一樣。
不能排除,也有些學子海歸心態甚是單純,諸如思念故園,懷念家鄉的一草一木,渴望和親朋好友廝守終生,愛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甚至喜歡中國的飲食口味和習慣,等等,都會促使他們踏上歸鄉之路。
部份學子歸國無門
我們注意到,另有一批傑出學子,他們歸家無路,報國無門。這些學子不但掌握著精湛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更是深諳濟世良術和治國方略,能為中華民族帶來繁榮,為黎民百姓帶來福祉。然而在祖國「母親」的眼裡,他們是「討厭鬼」;不是說我飲食有問題,就是說我起居不科學,今天要我查這個病,明天要我服那種藥,真是煩死人!每當重大傳統節日來臨之時,這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惟有眼含熱淚,遙望故鄉,默默為祖國為親人祈禱、祝福。甚麼時候這些學子也能海歸?
《議報》(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