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3日】 雖然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說,建設三峽工程的目的是防洪、發電、航運、南水北調、地區發展等等,但是建設三峽工程的真實目的是發電。現在媒體上用這樣的標題來宣傳三峽工程:「三峽工程照亮半個中國」,「三峽工程相當於18個核電站」。這裡討論一個問題:「三峽工程等於幾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一、三峽工程等於18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根據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三峽工程安裝26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一共1820萬千瓦,將是世界上最大水電發電站。從發電裝機容量來看,三峽工程於18.2個100萬千瓦核電站相當,除掉小數點後的零頭,三峽工程等於18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位於巴西、烏拉圭邊界上的依泰普水電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安裝18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發電機裝機為1260萬千瓦,三峽工程比依泰普工程多安裝8台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比依泰普水電站大44.4%。
據說三峽工程從國外進口的水輪發電機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水輪發電機組,技術含量高。其實三峽工程進口的水輪發電機組和1975年10月開工建設、1984年5月開始發電的依泰普水電站如出一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從經驗教訓中放棄了用大型水庫大壩工程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7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技術也成為工業國家中「邊緣化」的技術。於此相反,發展中國家正積極採用這種模式和引進這類技術,巴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巴西在購買大型水輪發電機組時,要求大公司必須在巴西設廠,在巴西本地生產這類設備。這樣巴西就成為7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生產地。由於巴西政府盲目地大量建設大型水庫大壩,欠下一屁股的外債,最後不得不放棄雄心勃勃的計劃。雖然三峽工程的水輪發電機組都是從世界著名的大公司進口的,但產地還是巴西。
二、三峽工程等於10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按照可行性論證報告,三峽工程的多年平均年發電量為840億千瓦.時,依泰普水電站多年平均年發電量為750億千瓦.時,三峽工程的多年平均年發電量比依泰普水電站多90億千瓦.時,多12%。
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比依泰普水電站大44.4%,而多年平均年發電量比依泰普水電站只多12%。這就說明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率不高,工程的經濟效益差。
三峽水電站的發電廠效率為0.53,依泰普工程的發電廠效率為0.68,兩者相比,依泰普工程就顯示出其優勢。
從發電機裝機容量來看,三峽工程等於18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但是從多年平均發電量來看,三峽工程最多等於10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核電站的發電廠效率按0.95計算)。
三、三峽工程等於5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雖然三峽工程的發電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但是保證出力能力低,這是由於三峽水庫調節能力小。雖然在枯水期間,三峽水庫的水位被擡升到海拔175米,但是此時壩址處流量小,所以此時能夠用來發電的水能也小。根據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1820萬千瓦發電機組中,在每年一、二、三月份保證出力能力只有499萬千瓦。從保證出力能力來看,三峽工程只相當於5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三峽水庫的水位變化大,從海拔135米到海拔175米,一共40米,但是三峽工程進口的水輪發電機組,不適應這麼大的水位變化。對於進口水輪發電機組的技術指標,李鵬曾親自作了規定,要求能夠有兩個最佳點,既要適應高水位發電,也要適應低水位發電。可是進口水輪發電機組只有一個最佳點,就是在海拔145米處附近,因此在海拔175米時的發電能力要比可行性論證報告所計劃的還要小。
四、三峽工程等於3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三峽工程的保證出力為499萬千瓦,其前提是三峽水庫在汛期末能蓄滿221億立方米的水,在每年12月、1月和2月三峽大壩處的流量能夠達到5000立方米秒。在自然狀態下,長江在這個時期的流量只有3000多立方米秒,小於計劃的5000立方米秒。所以只有動用水庫的蓄水,才能將出庫流量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因此,三峽水庫是否能夠在汛期剛結束、又在枯水期到來之前蓄滿三峽水庫,就是保證499萬千瓦出力能力的關鍵。
但是具體應該在什麼時候蓄水,各個專業組之間爭吵很大。泥沙組要求推遲蓄水,在十月份,最好在十月份下半個月開始蓄水,這樣有利於緩慢水庫泥沙淤積過程;航運組要求提前,最好在九月份初開始蓄水,否則可能出現後續來水不夠,水庫無法蓄水到海拔175米,萬噸船隊無法通航;防洪組要求推遲蓄水,因為長江每年汛期結束、枯水期到來的時間或遲或早,就是在枯水期,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大洪水,推遲蓄水對防洪有利;發電組則要求提前蓄水,可以爭取多發電。
人算不如天算。如果三峽水庫水位調度出錯(十分可能的事件),枯水期的流量無法達到計劃的5000立方米秒,三峽工程的保證出力還要降低,只等於3個1百萬千瓦核電站的發電能力。
五、三峽工程相當於22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有人會說,這是有意在唱衰三峽工程。其實不然,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工程,就會得到不同畫面。不是有人說過:「前後看山各不同」這樣的詞句嗎?
根據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三峽大壩的壩頂高程海拔185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發電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三峽開發總公司在大壩右岸、白雲山下還建有一個地下發電站,可以安裝6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這樣三峽工程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2240萬千瓦,相當於22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為什麼在報刊上看不到「三峽工程相當於22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的報導呢?難道「這個俊媳婦也怕見公婆」不成呢?瞭解一下三峽工程規劃的變化,就不難找到答案。
蘇聯專家規劃的三峽工程蓄水位元海拔265米;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林一山建議的三峽工程蓄水位元為海拔235米;周恩來確定的三峽工程蓄水位元為海拔200米,當時還有兩個比選方案,一個是海拔195米和海拔190米。在200米,195米和190米三個方案中,200米的效益最好,其他兩個效益不好,特別是190米方案。現在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元為海拔175米,效益比190米方案更差。林一山曾這樣評價現在的三峽工程,是用做西裝的料,做了一件西裝背心和短褲。在1992年人大批准三峽工程時,林一山確信,蕭規曹隨,三峽工程的最終的蓄水位還會提高。原因是按照現行的三峽工程方案,還有三分之一的水
能沒有得到利用。
白雲山地下發電站的6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就是為進一步提高三峽工程的蓄水位元打的伏筆。如果把三峽工程擴大發電能力的這個「好消息」告訴大眾,當然會有許多人為之敲鑼打鼓,因為三峽工程這個世界記錄將永遠不會被打破。但是也有不少人會聯想到移民問題、淹沒損失問題、環境問題……這就是這個俊媳婦怕見公婆的道理。
六、三峽工程相當於45個1百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
三峽工程的總造價到底是多少,這可能永遠是個謎。三峽工程的總造價計算並不按照「國際慣例」,另外還有許多費用並沒有計算在三峽工程總造價之內,如三峽水庫的水污染治理費,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治理費,三峽庫區移民安置費中的一部份,三峽輸電線路工程造價等等。這裡採用經常引用的三峽工程總造價210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
三峽工程發電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總造價2100億,平均每千瓦發電裝機的造價約為11540元人民幣。
2003年年底將投產的新疆「紅二電」火力發電廠,一期工程的裝機容量為80萬千瓦(4台20萬千瓦抽氣供熱機組),投資37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千瓦發電裝機的造價約為4630元人民幣,只為三峽工程的40%。由於「紅二電」火力發電廠不但供電還供熱,造價比一般的火力發電廠要高。選用新疆「紅二電」的造價與三峽工程相比,只能是對三峽工程有利。
如果用三峽工程的2100億人民幣,可以安裝4540萬千瓦的發電裝機容量(抽氣供熱機組),相當於45個1百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的裝機容量。
上面提到的依泰普水電站,造價僅為110億美元,也比三峽工程的造價低許多。
七、結束語
比較,是一種簡單易懂的辦法。怎麼比,卻是大有說道。三峽工程等於18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是用發電裝機容量來比,要是加上白雲山地下發電站的6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三峽工程等於22個1百萬千瓦的核電站。但是從發電量,從保證出力能力,從工程造價來比,三峽工程的經濟技術指標並不令人鼓舞。
建設三峽工程的真實目的是發電,但是如何發電,有不同的或許是更好的方案。現行的方案,正如林一山所說:「是用做西裝的料,做了一件西裝背心和短褲」──浪費了寶貴的資源。
作者為工程師,現居德國。
──原載《觀察》http://guancha.org(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