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陳蘇8月31日報導) 9月1號是美國的勞工節。這個節日是為那些一年到頭辛勤工作的美國人設立的。大多數美國人都會利用這個節日休息、旅遊,或者處理家務。那麼美國人是如何看待工作、休閑和家務勞動的呢?
*敬業精神強烈*
美國智囊機構企業研究所趕在勞工節之前就美國人對工作、休閑和家務勞動的態度發表了一個分析報告。撰寫這份報告的主筆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卡琳﹒鮑曼女士。鮑曼對美國之音說,今年的分析結果最讓她感到不尋常的是美國人始終不變的工作熱情和敬業精神。鮑曼說:“過去25年裡,絕大多數的美國工人滿意他們的工作。考慮到美國經濟的動盪起伏,我認為這是一個極不尋常的發現。我們還發現美國人仍然保持著強烈的敬業精神。大多數美國人表示,即使經濟上允許他們不再工作,他們也要繼續工作。”
*換工作多掙錢*
分析報告說,絕大部份美國人認為工作使他們有個人價值感和成就感,他們把工作稱為事業。但也有大約40%的人說,他們只不過是在打一份工。大多數的美國人認為他們忠實於他們為之工作的公司。相當多的美國人認為公司同樣也忠實於他們。不過比起25年前,美國人對工作的態度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之一是美國人對低工資,同時失業風險也低的工作失去了以往的興趣。鮑曼說:“ 我認為這一趨勢主要是靠年青人推動的。二戰後出生的一代人在70年代求職時,顯然希望做一份終身呆在一個地方的工作。但是如果你問年輕人他們準備調換多少種工作時,他們會表示要調換相當多的工作。這種心態已經形成,也許美國人對就業風險已經有了容忍力,因為他們認為調換工作能讓他們掙更多的錢。”
*沒有足夠休閑*
美國企業研究所2003年的報告發現美國人對待休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從1975年的統計看,很多美國人認為工作和休閑同樣重要,但是從今年的分析報告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休閑時間,特別是有小孩的年青夫婦。盡管如此,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歷史學家辛迪﹒阿隆認為,從傳統上來看,美國人不容易有休閑觀念。19世紀的美國只有特權階級才休假。南北戰爭後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開始休假,但是人們經常把這些難得的假期用來做其他形式的工作,比如修課或者從事宗教活動等來進行自我完善。
*為美國夢工作*
分析報告的主筆鮑曼說,比起其他發達國家來,美國人確實是工作時間長,休閑時間短,但他們是為心中的美國夢在拼命工作。鮑曼說:“美國人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有機會出頭。這就是我們拼命工作的動力。我們看到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社會,只要努力,日子就會越過越好。”鮑曼說,大多數美國人對待家務的態度在男女分工方面基本不變。發生變化的是,在家居面積增大的同時,美國人做家務的時間減少。雖然男性比過去做家務的時間增多,但是比起女性來還是少。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是,一部份美國人不再把某些家務看成是不得不做的麻煩事。鮑曼女士本人就是如此,她把做飯作為一種休閑活動,樂此不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