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二十三日專電)對陳水扁有深刻了解的凱達格蘭學校校長陳師孟今天在紐約演講時說,他和陳水扁相處、共事多年,只見過他兩次對秘書或朋友用嚴厲的語氣說話,「基本上他是溫和的人」,這樣的人會變成某些人批判的獨裁者難以想像。
陳師孟在紐約法拉盛演講「跨越斷層,鞏固民主」時,針對台灣反對黨對民進黨的四大批判,一一提出辯駁,第一點就是「權力使人腐化,如何保證執政黨繼續執政而不腐化?」
和陳水扁認識十幾年,親近工作三年的陳師孟以他親身的經驗和觀察,說陳水扁「個性相當溫和」,對朋友和屬下心胸非常開放,也願意聽取他人意見。有些人質疑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若繼續執政,如何知道不會腐化?」陳師孟說他聽到這樣的問題,感到很難過。
他說,只有失去理想,放棄追求理想的人才會腐化,民進黨永遠追求台灣主權獨立,絕不接受一國兩制,這個理念陳水扁會放棄嗎?他舉陳水扁雖十分不捨,但仍把第一夫人吳淑珍推向海外為例,說明陳總統對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堅持,而在珍惜、不捨的情況下,仍請夫人長途跋涉,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則是因為台灣目前的處境,第一夫人外交較能打開外交的新局。
第二個對於民進黨執政的批判,是說它不中立,一切職位都綠化。陳師孟說,他到中央銀行的時候,八百名員工只有他一人是民進黨員,這算是綠化?總統府文武官員大約也有八百人,民進黨運動大會時,想組個二十人的接力賽跑隊,都要把員工的太太、女朋友,甚至司機找來,才能湊足人數,這算是綠化?
就算綠化,有什麼不對?他說,執政黨不能用自己的人,那執政何為?執政是要實現政黨的理念,不是要中立、當裁判,不用自己的人如何實現理念?選擇一黨執政,卻不能用它的黨員執政,這是什麼邏輯?所以他認為民進黨綠化不夠徹底,再執政時更徹底綠化,「把藍色餘毒趕出去」的話,台灣的民主才會開花結果。
第三個批判更為嚴厲,說民進黨沒有執政能力,尤其是經濟上的表現--景氣低迷、失業嚴重、人民生活困苦,都要算在民進黨的頭上。陳師孟以總體經濟學專家的身分捫心自問,在今天的台灣,總體經濟政策能做什麼?「誠實的講,我覺得能做的很少」。
他說,台灣不像美國,有個巨大的內需市場,要是美國也像台灣,貿易依存度那麼高,任葛林斯潘(聯準會主席)恐怕也無能為力。他說台灣就像個魚塭,民間消費相當於雨水,政府支出對水位的補充調節作用實在有限,而這個魚塭和大海相通,和世界經濟息息相關,大海的波浪和潮汐對魚塭水位的影響,大到政府用盡全力都無法改正過來。
他舉台灣經濟的本質,說一九七二、七三年石油危機時,也只有百分之一點二、三的成長,八零年代也曾有過百分之二、三的成長率,過去幾年國際經濟的火車頭自己都拉不動,台灣自受影響,這一點,「憑良心講,總體經濟學家也很無奈,實在沒有太多的辦法」。
他說,台灣經濟另一大因素是受到全球化浪潮的衝擊,無法閉關自守,無法全力輔助某個產業,或用租稅方式來贏過別的國家,國家的生產要素難以發揮,且出現一個吊詭的現象--本土化反而變得更重要,只有地區特色和具有創意的產業,或者非貿易財如文化財和觀光資源等,才具有國際競爭力,但這些產業也不能靠政府補貼,而要靠企業界的創意當作競爭優勢。
陳師孟說,台灣現階段經濟發展有一個很不利的地方,就是政治穩定受到對岸的影響,中國嚷叫台灣是它的一部分,島內居然有人應和,但是放棄尊嚴換取繁榮「絕對不值得」!此語一出,全場兩三百人掌聲雷動。
他接著從歷史檢討台灣經濟體質,說這是國民黨統治台灣五十年的結果,民進黨概括承受「沒話講」,但若體質好些,表現應會更好:銀行界一兆六千億的壞帳,沒有一筆是陳水扁就任後發生的;劉松藩、景文高中等大行金融弊案,都是八年、十年前國民黨留下來的爛攤子。
另一方面,國民黨果真有能力執政嗎?會比民進黨好嗎?精研國民黨黨產的陳師孟指國民黨連黨營事業都從三千億資本縮為四百億,「簡而言之」--「黨營事業都搞得亂七八糟,處理國是能有多大能耐,我不相信。」他認為說民進黨沒有執政能力的人「非常不誠實」。
他相信只要台灣民眾在「作好事情」和「做對的事情」之間做對價值判斷,繼續選擇民進黨去「做對的事情」,台灣下一屆的執政黨一定會「做對的事情」,並且「作好事情」。
針對台灣某些人對民進黨執政三年來的第四點批判--民主國家法治重於人治,既然制度在焉,那一黨執政還不都一樣?陳師孟也有他的說法。他先舉智邦科技去年首次賠本為例,說董事長黃安傑檢討發現,就是太早交棒給年輕一輩主管、錯失生產一項重要產品之誤。管理科技公司和治國一樣,都要面對變化迅速的國際環境,制度不足以應付所有狀況,做決策的是「人」,要應付未來的新局,更需好的領導人。他繼而指出,台灣不像美國,是成熟的民主國家,由誰當總統、那一黨執政都無所謂,台灣是民主剛起步的國家,「政黨很重要,不是隨便那一黨都可以執政」。他說,不是只有民進黨可以執政,而是因為在野黨都是曾經阻礙、打壓民主的非民主政黨,「這雖然是我個人主觀的看法,卻是我參與其中深深的感觸」。